《唐詩·韓愈·山石》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是一首記游詩。詩以首句山石二字為題,內(nèi)容卻并不是寫山石。從詩中所寫的芭蕉、梔子等看應(yīng)是貶嶺南后作,但一般卻認為是寫游洛陽城北惠林寺后所作。詩中描寫了山間古寺由黃昏、深夜到黎明的清幽優(yōu)美的景致,表現(xiàn)出作者對山間美景的留戀。
原文
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①。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②。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③。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饑④。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⑤。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⑥。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⑦。
當(dāng)流赤足蹋澗石,水聲激激風(fēng)吹衣⑧。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靰⑨?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⑩?
注釋
①犖確:大石眾多而凹凸不平。 ②肥:茁壯,茂盛。 ③佛畫:畫的佛像。稀:稀少,指很少見到那些精妙的壁畫。 ④疏糲:簡單粗糙的飯菜。糲,糙米。 ⑤絕:鳴聲停了。 ⑥無道路:煙霧迷茫難分清道路。窮煙霏:穿過山中晨霧。 ⑦澗碧:澗水映照著草木一片碧綠。櫪:即櫟,高大的落葉喬木。圍:古代計量單位。十圍言其極粗大。 ⑧蹋:同踏。 ⑨靰:馬韁繩。喻受人牽制、束縛。 ⑩二三子:志趣相同的幾個朋友。不更歸:不再回去。末四句表明對山中美景的留戀。
賞讀
首句總括到寺的行程,暗示山高、山險及詩人的行動的位移變化,二句以“黃昏到寺”點明詩人到來,而“蝙蝠飛”令黃昏景色更濃重迷人。接下來詩人以“大”來寫芭蕉葉,“肥”形容梔子葉,用這些點明山寺雨后的清新景色。五六句以“以火來照所見稀”來寫時間地點的變化;接下來又以“飽我饑”進一步來寫時間、地點的變化和作者一天以來的游山訪景的怡然心態(tài)。以時間變化為線索,地點隨時間而變化,前六句寫作者晚到山寺的所見所聞。
寫夜宿只用了兩句。“百蟲絕”足以顯出山寺之夜的幽靜,以“光入扉”寫出山寺之夜的恬美,從 這里還可看出詩人陶醉于山水美景徹夜不眠的情形。同時作為下文寫起的跳板。
天明離寺竟“無道路”,霧氣濃重當(dāng)然看不清道路,于是乎主人公出入于霧境之中,霧散日出又是“紛爛漫”的風(fēng)景,穿林涉溪的作者整個身心都陶醉在美妙的景色里了。詩到此處,隨著游人前進,不斷變化的景色,逐次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于是詩人發(fā)出“人生如此自可樂”,以及“豈必”“為人靰”的慨嘆,對本次游山寺總結(jié)。
韓愈是以散文入詩的,這首詩便體現(xiàn)他的這一特點:按行程順序,把所見景物嚴格選擇,精心提煉、逐層寫來,內(nèi)容富有變化,不板;詩人又善于捕捉不同時間里景物的不同特征,如以“大”、“肥”寫“新雨足”,以“山紅澗碧”來寫秋日雨過天晴鮮艷奪目的景色;詩人雖然以近似散文的話語寫來,由于詩人主張“陳言務(wù)去”,使詩句“明白如話”而詩意倍生。這首詩不愧為以文入詩的代表作。
上一篇:《唐詩·李白·將進酒》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孟浩然·歲暮歸南山》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