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王孫滿對楚子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①。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②。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 “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③,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④。螭魅罔兩⑤,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⑥。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⑦,雖小,重也; 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⑧。成王定鼎于郟鄏⑨,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注釋】 ①楚子: 楚莊王。陸渾之戎: 我國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的一支。雒: 同“洛”,即洛水。觀兵: 閱兵以示威。②王孫滿: 周大夫。③圖物: 描繪各地的奇異事物。貢金: 進貢青銅。九牧: 九州的首領。④不若: 不利。⑤螭魅 (chimei): 山林之怪。罔兩: 木石之怪。⑥用: 因。天休: 天賜之福佑。⑦休明: 美好光明。⑧天祚: 同 “天休” 義。厎止: 指最終的年限。⑨郟鄏(jiaru): 東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陽。
【譯文】 楚莊王討伐陸渾的戎族,于是到達雒水,在周朝境內陳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問楚莊王。楚莊王問起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說: “鼎的大小輕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本身。從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時候,遠方的國家把物產畫成各種圖像進獻,九州的首領進貢青銅,鑄造九鼎并且把圖像鑄在鼎上,各種東西上面都齊備,使百姓認識神物、惡物的形狀。所以百姓進入河湖、山林,就不會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妖魔鬼怪都不會碰上。因此能夠使上下和協,來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亂,鼎遷到了商朝,開國后經歷六百年。商紂暴虐,鼎又遷到了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雖然小,也是重的; 如果奸邪昏亂,鼎雖然大,也是輕的。上天賜福給那些有美好德行的人,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周成王把鼎安放在郟鄏的時候,占卜的結果是傳世三十代,享國七百年,這是上天的旨意啊。周朝的德行雖然衰減了,上天的旨意并沒有改變。九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啊。”
【鑒賞】 春秋時期,周王朝日益衰落,楚莊王經過和中原諸侯的長期戰爭,終成霸主。魯宣公三年,楚莊王在周之疆界陳兵炫耀武力,并向周大夫王孫滿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因鼎在當時是王權的象征,所以暴露了其取代周王的意圖。王孫滿站在維護周王室的立場,講了享有天下在德不在鼎的道理,同時也要順應所謂的天命,巧妙地回答了楚莊王。文中重德輕鼎的觀點反映了歷史的進步性,而天命占卜的觀點卻反映了歷史的局限性。文章夾敘夾議,剛柔兼濟,句句針對楚國的意圖,處處用到“德”和“天”字,有力地挫敗了楚國的囂張氣焰。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王孫滿對楚子》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國語·申胥諫許越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