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牛渚山記》原文與賞析
陸游
在當涂縣北三十里。山下有磯,古津渡也,與和州橫江陵相對。
隋師伐陳,賀若弼從此北渡。六朝以來,為屯戍之地。《輿地志》:“牛渚山,昔有人潛行,云此處通洞庭,傍達無底。見金牛狀異,乃見怪而出。”溫嶠平蘇峻亂,進錄尚書事,遜不受。還藩,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云,下多怪物。嶠遂燃犀燭照之,須臾,水族覆滅,奇形怪狀,或乘車馬,著赤衣衣幘。其夜,夢人謂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嶠至鎮,未旬而卒。謝尚鎮牛渚,嘗秋夜乘月,與左右微服汛江。會袁宏在舫中諷詠,聲既清暢,詞又藻拔。遂迎升舟,與之談論。宏自此名譽日茂。
劉禹錫 《泊牛渚詩》,“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殘霞忽改色,遠雁有余聲。戍鼓音響絕,漁家燈火明。無人能詠史,獨自月中行。”李白詩,“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牛渚山,在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十四里,相傳古時有金牛出渚而得名。山麓有牛渚磯,又稱采石磯,附近有李白衣冠冢、捉胎、太白樓等勝跡。牛渚磯與南京燕子磯、岳陽城陵磯齊名,并稱“長江三磯”。采石磯壁立江流,與對岸天門山夾江對峙。萬里長江至此被地形所縛,更為湍急。李白《橫江詞》“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句,寫出了這里獨特的地理形勢。
乾道六年 (1170),陸游通判夔州入蜀,7月11日過牛渚山。日記中對牛渚山一帶地形及有關史實有扼要記載,摘引以為理解《牛渚山記》之助:“采石一名牛渚,與和州對岸。江面比瓜洲為狹,故隋韓擒虎平陳,及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然微風輒浪作不可行。劉賓客云,“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王文公云,“一風微吹萬舟阻。”皆謂此磯也。磯即南唐樊若冰獻策,作浮梁渡王師處。初若冰不得志于李氏,詐祝發為僧,廬于采石山,鑿石為竅,及建石浮圖,又月夜系繩于浮圖,棹小舟急渡,引繩至江北,以度江面。既習知不謬,即亡走京師上書。其后王師南渡,浮梁果不差尺寸。……”(《渭南文集·入蜀記第二卷》) 引文指出古來軍事家選擇牛渚磯作為軍隊渡江處所的兩個重要原因:“江面比瓜洲為狹”; 兩岸有山,便于“鑿石為竅”建造浮橋或引繩牽舟。當初南唐舉進士不第作了叛臣的樊若冰,曾裝作釣魚,以漁船載絲繩丈量江面廣狹,上書趙匡胤,獻造浮橋于牛渚磯渡江滅南唐之策。后曹彬依計而行果然奏功。牛渚磯一帶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陸游入蜀前九年 (紹興三年,1161),金主完顏亮率號稱百萬的大軍南侵,在此也曾有過一場惡戰而大敗,“采石之役”歷史著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陸游的山水記“考訂古跡,尤所留意”,《牛渚山記》第二段首的“六朝以來,為屯戍之地”一句是文眼而非閑筆。
《牛渚山記》引 《輿地志》說牛渚磯下的江水“傍達無底”,直通洞庭,還記載了東晉大臣溫嶠在此燃犀燭照水族妖魅的傳說,更增添了牛渚磯的神秘氣氛。神龍見首不見尾,把牛渚山和牛渚磯一帶寫得如此怪怪奇奇,字里行間究竟隱藏著什么心曲? 陸游一世精忠神武,抗金報國,盡管時時勵志圖強,但到老不過是念念不忘漁陽上谷北方淪陷區的一只孤雁,——內心不能沒有苦悶,南宋投降派統治者是與陸游“幽明道別”、“乘車馬,著赤衣衣幘”的一群鬼魅,而絕非東晉時牛渚月夜賞識逸才袁宏的伯樂般的謝尚,那么,燃犀燭照的陸游會有什么下場?
強敵壓境,國事日非。舟過“微風輒浪作不可行”的牛渚,幕幕場場改朝換代國破家亡的活劇能不涌上心頭? 追昔撫今,瞻望前途,憂國刺心,百感交集。“無人能詠史,獨自月中行。”“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借古人的詩句,澆自己心中的塊壘,陸游斯時的心境于斯可見。
上一篇:宋之問《靈隱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徐凝《牡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