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傳奇·邵燦《香囊記·憶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薄倖】 (貼上)淑氣驅寒,東風扇暖。看小庭芳草,落紅零亂。也知春與鏡中顏換。(旦上)仙郎遠。把鳳管吹殘楚調,幾度見秦樓月滿。
〔菩薩蠻〕 (貼)一番風雨催春老,夜來花落知多少? (旦) 杜宇自無情,偏教思婦驚。(貼)春愁知幾許,愁極渾無語。(旦)芳草易斜陽,行人悲故鄉。(貼)媳婦,自從孩兒去,又是兩月光景了。怎的書信也沒有一封回來? (旦) 婆婆,想必路途迢遞,人事蹉跎,是以便音難寄。(貼) 去時節花柳芳妍,早春天氣。如今又見綠暗紅稀,已是清和時景了。
【黃鶯兒】風雨杏花殘。卷簾時,人倚闌,長途游子悲春晚。愁腸刃剜,愁眉翠攢。奈衡湘信杳無魚雁。(合)望長安,天高日遠,人在五云端。
【前腔】(旦)人去妾身單。為多愁,損舊顏。曉臨妝鏡心慵懶。香消麝蘭,釵分鳳鸞。紫簫聲斷行云散。(合前)
【簇御林】(貼)山迢遞,水渺漫。嘆人間,行路難。倚門慈母空腸斷。
怎能勾他平步登霄漢。(合)省愁煩。金錢問卜,多應是錦衣還。
【前腔】(旦)身勞悴,力苦艱。奉高堂,菽水歡。只愁他日近桑榆短。
問蒼天人去也何時返?(合前)
(貼) 聚散空嗟類轉蓬,(旦)春光欲盡思無窮。
(貼) 魚書欲寄何由達,(旦)水遠山長處處同。
《香囊記》 敘宋時張九成與弟九思同登鼎甲。九成因廷試之策得罪丞相秦檜,被遣使金,滯留北地十余年。其間,家中誤聞九成死訊,弟赴北求尸,母、妻則于宋室南遷之亂中失散。后九成得王倫舍身相救,潛歸南土,一家團圓,并受封贈。
這里所選,為九成、九思赴京應試后,張母和九成妻在家思念之曲。第一首 【薄倖】先由張母 (貼扮) 唱。淑氣,春日溫和之氣; 東風,春風。李白 《春日獨酌》詩: “東風扇淑氣,水木榮春暉。” 春日而有 “落紅零亂”,可見已屆暮春。張母由暮春想到自己亦已年老。接著,九成妻 (旦扮) 訴說丈夫遠行,冷落了魚水之樂。鳳管,即笙。楚調,據《樂府詩集·相和歌辭》 云: “楚調者,漢房中樂也。高帝樂楚聲,故房中樂皆楚聲也。” “幾度見秦樓月滿”,用李白樂府詩《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之意,表達了幾番夢中相會、醒來滿懷惆悵之情。其后二、四兩首為張母之詞,她為孩兒遠游、杳無音信而愁腸寸斷,盼望著他們能平步青云、錦衣歸來。這里“奈衡湘信杳無魚雁”,乃壓縮《琵琶記·官邸憂思》 “湘浦魚沉,衡陽雁斷,音書要寄無方便” 之句而得,說明音書不通。第三、五首為九成妻所唱,她因“釵分鳳鸞”,自己形單影只而懶于臨妝、愁損舊顏,又為高堂“日近桑榆”、時日無多而盼望丈夫早日還家。五支曲子皆憶子、思夫之詞,感情真實,情與景亦相交融。
《香囊記》作者繼承丘濬以傳奇載道的思想,劇中宣揚忠臣孝子、慈母貞妻、兄弟愛恭、朋友相衛等道德觀念,希求達到激勵世人、感移風化的目的。寫作上摹仿《琵琶記》、《拜月亭》 等劇的痕跡比較明顯。作者片面繼承 《琵琶記》 文詞典雅的一面,并把它發展到不顧劇中人物的身份、教養、性格有何不同,一律出口即引經據典、蔚然成章的地步。這樣的作品欠生動之致,亦不適合場上演出。但它符合當時一般文人貴雅賤俗、喜歡賣弄才學的思想作風,故而爭相效仿,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徐渭曾批評: “以時文為南曲,元末、國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記》。《香囊》乃宜興老生員邵文明作,習《詩經》,專學杜詩,遂以二書語句勻入曲中,賓白亦是文語,又好用故事作對子,最為害事。” “至于效顰《香囊》而作者,一味孜孜汲汲,無一句非前場語,無一處無故事,無復毛發宋、元之舊。三吳俗子,以為文雅,翕然以教其奴婢,遂至盛行。南戲之厄,莫甚于今!” (《南詞敘錄》) 王驥德也說: “曲之始,止本色一家,……自 《香囊記》 以儒門手腳為之,遂濫觴而有文詞家一體。” (《曲律·論家數》) 邵燦為明代傳奇創作文詞家一派 (即駢驪派) 的始作恿者。
不過,《香囊記》在宣講封建綱常的同時,有多處指責權臣柄國致奸佞盈朝、忠良被害的黑暗朝政,也有對戰場上尸骨遍野、遷都時百姓遭難的凄涼景象的描寫,這實亦是對明代現實的諷喻。劇中正面人物在遵循封建教條行動時,偶而述及思想上的矛盾,也多少流露出一些真實的感情。這里所選《憶子》,便是劇中寫得較好的一出。
上一篇:《風流冢》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香祖樓·錄功》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