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于右任·雜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柳下愛祖國,仲連恥帝秦。
子房抱國難,椎秦氣無倫。①
報仇俠兒志,報國烈士身。
襄宇獨立史,讀之淚盈巾。
逝者如斯夫,哀此亡國民。
【注釋】 ①椎(chui):捶擊之具。此作動詞用,意為用椎打擊。
【鑒賞】 這首詩選自組詩《雜感》四首之一。據(jù)作者 《牧羊兒自述》介紹,系1902年在興平執(zhí)教時所作。柳下,即柳下惠,姓展,名獲,字禽。因食邑柳下,謚惠,故稱柳下惠。春秋時魯國大夫,任士師,掌管刑獄。齊國發(fā)兵攻魯時,他設(shè)法使齊國退兵,保衛(wèi)了國家的安全。仲連,即魯仲連,戰(zhàn)國時齊國人,善于計謀策劃,常周游各國,排難解紛。秦軍圍趙都邯鄲,他以利害關(guān)系說服趙、魏大臣,阻止了他們尊秦昭王為帝。魯仲連把尊秦為帝看作一種恥辱,他曾說: “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子房,即漢初大臣張良,原是戰(zhàn)國末期韓國的貴族公子,其祖父、父親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后,為報仇復(fù)國,結(jié)交刺客,在博浪沙用大鐵椎狙擊秦始皇,未中。“逝者如斯”,出自 《論語·子罕》: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意思是,孔子在江邊,慨嘆時間像流水,晝夜不停地奔流,一去不回頭。詩意為: 柳下惠熱愛祖國,魯仲連恥于接受秦國的統(tǒng)治。張良懷著國難家仇,以無與倫比的勇氣給秦王狠狠一擊。敢于報仇的是豪俠,以身殉國的是烈士。捧讀一部爭取獨立的世界史,淚如泉涌,沾濕手巾。歷史的歲月像流水逝去,亡國者的苦難多么令人哀涕。作者借用歷史典故抒發(fā)自己反清愛國的思想。在當(dāng)年的革命者看來,明亡于清,漢族同胞就成了亡國之民,加上清王朝的黑暗、腐敗,所以堅決反清。作者自述少年時意氣風(fēng)發(fā),已抱子房之志。據(jù)悉: 在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慈禧和光緒逃到西安時,作者曾給當(dāng)時的陜西巡撫岑春萱寫信,要他從民族大義出發(fā),殺死太后和皇帝。此事雖為同學(xué)王炳靈所阻,但卻表現(xiàn)了作者強(qiáng)烈的反清報國的革命精神。全詩以史詠懷,感情激越,文氣浩蕩,撼人心魄!
文章作者:李萱華
上一篇:愛國詩詞《戚繼光·望闕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林景熙·枯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