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傳奇·童養中《胭脂記·傳柬》原文與翻譯、賞析
【寄生草】(貼)這一個黃瘦了桃花臉,那一個蹙損了柳葉眉。這一個睡沉沉誰待要去觀經史,那一個病懨懨無情緒去拈針指。這一個呵,冰肌玉骨多伶俐,那個呵,風流倜儻好才思。他兩個有情有意求匹配,我佐個紅娘呵,密地里去傳書也,不忝崔鶯鶯相遇著張君瑞。他兩個害了相思病,待梅香下藥醫。管取他芙蓉帳里鴛鴦戲,鮫綃帳里鳳鸞棲,珊瑚枕上攜云雨。俺姐姐呵,他似一朵奇花嫩蕊正開時,梅香呵,怎肯漏泄了春消息。
【石竹花】 (貼) 語話低聲怕隔墻,悄地寫情詞半張。(生) 再三祝付小梅香,須用些花言包獎。休得要漏泄天機,怕耽閣這兩廂。全仗你寄語窈窕娘,代訴小子的苦衷腸,若得他玉人兒從天降,也不枉胭脂紅染汴梁江。
【又】 (貼)秀才呵,我看你走龍蛇字挾風霜,我看你賦詩章不索思量。那更有風流俊雅性格溫良,俺姐姐見了這詞呵,只怕他惱亂柔腸。秀才呵,終有日花燭洞房,煞強似那名標金榜。成就了軟玉溫香,做一個得意新郎,那時節休得要忘了我侍妾梅香。
《胭脂記》 又名 《繡鞋記》,演述郭華與王月英的愛情故事,事本《太平廣記》、《綠窗新話》 等書。書生郭華辭別雙親往京都汴梁應試,趕到時科場已罷。郭華羞于還鄉,遂滯留京中,重陽節時偶遇已故尚書之女王月英,不覺萌生愛意。月英因家業蕭條,與母親開設胭脂鋪度日。郭華以買胭脂為借口,逐日前往探視。后月英為郭華真情所感動,與之約定正月十五夜在相國寺土地堂相會。不料至期郭華飲酒過多,醉臥寺中。月英趕來赴約,呼之不醒,留下羅帕與繡鞋而去。郭華醒來,懊恨不已,當即吞帕自盡。寺僧見尸,急到開封府出首,經包拯審理,弄清前因后果,扯出郭華口中羅帕,使其復活,與王月英結成姻眷。這里所選的幾支曲描寫了王月英侍女梅香代郭華傳遞信柬的戲劇場景。
【寄生草】 一曲借梅香的心理活動寫出郭華和王月英刻骨銘心的相思之苦。王月英的侍女梅香看出 “他兩個有情有意求匹配” 的真實心理,主動前往郭華處傳話,意圖綰合兩人的姻緣。在梅香眼里,郭華與王月英正如同 《西廂記》 里的張君瑞和崔鶯鶯一般,郎才女貌,原是天作之合。她對自己居間傳遞消息的行事充滿信心,戲謔地比之為 “下藥醫” 相思病,認為必能使郭、王兩人愁苦盡消,連理之愿得遂。“管取他芙蓉帳里鴛鴦戲”三句以鼎足對的形式寫出梅香想象中郭、王雙宿雙飛的甜蜜景象,與 “這一個黃瘦了桃花臉,那一個蹙損了柳葉眉” 的現實境況構成對比,顯示出梅香對自己所起作用的充分肯定。梅香知道,王月英恰似一朵盛放的嬌嫩鮮花,正等著有情人前來采摘,而個中消息是不能隨便透露給外人的。
梅香見到郭華后,向他說明了王月英的真實心意,郭華當即托她傳書,向王月英表達自己的戀慕之情。【石竹花】 一曲描述的即是這一情景。句中 “祝付”同囑咐; “包獎” 帶有包含、夸獎的意思; “耽閣” 即耽擱。“語話低聲怕隔墻,悄地寫情詞半張” 兩句與上文的 “怎肯漏泄了春消息” 密切呼應,說明事情的隱秘,既突出了梅香處理問題的細致周到,又顯示了郭華和王月英勇于沖破世俗規范束縛而熱烈相愛的難能可貴。郭華寫妥 “情詞半張”,鄭而重之地囑托梅香,小心不要走漏消息,以免好事蹉跎; 又懇請她多多美言,務必將自己的情意如實轉達給月英小姐。郭華還告知梅香,自己為能與意中人相見,日日到月英鋪中購買胭脂,后因姻事難成,曾一度灰心喪氣,將購來的胭脂盡數傾入汴河。若意中人能前來相會,了卻夙愿,以往所做的一切也就不是白費了。
重復使用 【石竹花】 曲牌的 【又】 曲通過梅香的稱揚,以側面描寫的手法表現出郭華的人品和才華,言語中傳達出對人間真情的由衷贊美之意。梅香見郭華下筆文不加點,一揮而就,筆勢勁健流暢,不覺大為嘆賞。她稱贊郭華為人倜儻風流,性情溫良儒雅,說小姐見了帶回的情詞,不知會怎樣魂顛夢倒、心煩意亂呢。最后,梅香提醒郭華說,只要真情不渝,就終能等到洞房花燭的一天,這是比金榜題名還要得意的事,到那時軟玉溫香的佳人在抱,稱心如意,憂愁盡掃,可不要忘了我梅香呵。“終有日花燭洞房,煞強似那名標金榜” 兩句脫胎于《西廂記》中的 “但得一個并頭蓮,強似狀元及第”,將 “花燭洞房” 的理想置于 “名標金榜” 的追求之上,表現出對美好愛情的渴望和對世俗功名的輕視,在思想上與 《西廂記》 等反映進步觀念的劇作是一脈相承的。
這幾曲通過對比映襯,將劇中人郭華的志誠多情和侍女梅香的熱心善良表現得情態如見。曲辭純用本色語,于樸質中見文采,自然中顯功力,清淺流暢,意趣橫生,用于場上演出,允稱合宜。
上一篇:《胭脂獄·遇粲》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花筵賺·妖警》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