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樂游原〕在長安東南,地勢較高,四望寬敞,可俯視長安全城。〔向晚〕傍晚。
詩人因“意不適”而“登古原”眺望,借觀覽以排遣郁悶。斜暉夕照,余霞成綺,晚景十分迷人。但時近黃昏,這一切即將消逝于暮色蒼茫之中,令人不勝悵惘!
詩人抓住夕陽景色轉瞬即逝的特征,取其象征意義,抒寫內心的感觸,寓意委婉蘊藉,警策動人。歷來注家評說紛紜,何焯認為:“遲暮之感,沉淪之痛,觸緒紛來,悲涼無限。嘆時無(漢)宣帝,可致中興,唐祚將淪也。”紀昀也說:“百感蒼茫,一時交集,謂之怨身世可,謂之憂時事亦可。”可以看出,詩人在古原騁望中的深沉感受,反映了他對好景不長的哀惋。他仕途蹭蹬,沉滯下僚,且身處衰世,目睹晚唐國勢陵夷。如此空懷報國壯志,難展平生抱負,最易興起歲月蹉跎、韶華流逝的感慨。作者將家國沉淪之痛,身世遲暮之感,以及時光流逝之恨,統統融鑄于“近黃昏”的惋嘆之中,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引起讀者廣泛的聯想,充分體現了“寄托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寫景鮮明,抒情婉曲。語言質樸而音節流美。后兩句以形象顯示詩人的感情趨向,成為以景喻情的千古佳句,眾口傳誦,歷久不衰,證明其有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上一篇:《為顧彥先贈婦往返詩四首(選一)·晉·陸云》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眾星詩·晉·傅玄》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