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石君寶《李亞仙花酒曲江池》原文與翻譯、賞析
【耍孩兒】 雖不曾把黃金堆到北斗杓兒柄,也做的過家私疊等。只為你虛心假意會勞承,賺的他囊橐如冰。(帶云)他有錢呵,(唱) 一家兒簇捧做胸前肉,(帶云)他沒錢呵,(唱) 半合兒憎嫌做眼內釘,早把倒宅計安排定。只為些蠅頭微利,蹬脫了我錦片前程。
【三煞】賣弄甚錦繡幃翡翠屏,則他這瓦罐兒早打破在你胭脂井。他便能飛也飛不出千重網,便會跳也跳不過萬丈坑。鄭元和親身證。你就將他趕離后院,少不的我也哭倒長城。
【二煞】 我和他埋時一處埋,生時一處生,任憑你惡叉白賴尋爭競。常拼個同歸青冢拋《金縷》,更休想重上紅樓理玉箏。非是我夸清正,只為他星前月下,親曾設海誓山盟。
(卜兒云)好波。你個謝天香。(正旦唱)
【尾煞】 我比那謝天香名字真,他比那柳耆卿也不斤兩輕。折莫娘將定盤星生扭做加三硬。你待要我賣笑求食,直將我來慢慢的等。
鄭元和被其父打得昏死過去后,亞仙聞訊趕去救護。鴇母隨腳追到,硬將亞仙拖回家。經此巨變,亞仙的心意漸定,決心與元和同甘共苦。她遣使女找來元和,并算清二十年衣食之用,還給她的娘,與元和共同走出家門,重新開始生活。此處所選四曲,正是她與娘理論、算賬時的唱詞。鴇母嫌元和貧窮、爛縷,亞仙便以一曲 【耍孩兒】 加以駁斥。首二句說明元和雖不是豪富,當年也有相當的財力。接下去她又言正詞嚴地指出,正因為娘虛情假意的欺騙,才使元和囊中如洗。“一家兒”與 “半合兒” 兩句是對比的寫法,用 “胸前肉” 與 “眼中釘” 這通俗的比喻,寫出妓家的勢利眼: 在元和經濟情況變化時,以截然不同的態度對待他。這兩句雖純用口語,卻依律作了對偶,于自然中見其整飭。最后一句 “蹬脫了我錦片前程” 至關緊要,點出亞仙早就想從良的愿望。
鴇母勸亞仙,說錦繡幃、翡翠屏留不得乞兒。亞仙聽后,便在 【三煞】 中繼續揭露她使詭計騙錢的伎倆。“瓦罐兒打破在胭脂井” 是一個形象而又巧妙的比喻。古人用瓦罐在井里汲水,一不小心,瓦罐就會被井欄磕破。破瓦罐又是乞兒行乞的工具,高文秀曾有同題材的劇作《鄭元和風雪打瓦罐》,因此“瓦罐” 意為雙關。“胭脂井” 原是陳后主與張麗華典故,在隋兵攻進來時,陳、張和孔貴嬪三人一起躲入景陽宮井中,后人稱此井為 “胭脂井” 或稱 “辱井”。這里用胭脂井比喻妓女家,而鄭元和正是在這里倒了霉,打破了 “瓦罐” 。“他便能”、“便會跳”兩句是加了襯字后的對偶句,句中關鍵詞為 “千重網”、“萬丈坑”,意義重疊,加強了對鴇母歹伎倆的批判。“哭倒長城” 用孟姜女典故,表達亞仙跟隨元和矢志不改的決心。
【二煞】 繼續申明其志: 與元和生死與共。“常拼個”、“更休想” 兩句也是加了襯字的對偶句,與 【三煞】 中“他便能” 等兩偶句意義重疊不同,其意義似相對而實為遞進。前句表明與元和同生共死的決心,后句申明再不重操舊業,這是重點,為了跳出火坑,寧愿 “同歸青冢”。“青冢”,用王昭君典故。從文字來看,“青冢” 對 “紅樓”,“金縷” 對“玉笙”,甚為工整,且詞采濃郁,與 【三煞】 那兩句詞語本色不同。“非是我” 以下三句,雖是說明原因的陳述句,似為平淡,而平淡中見二人之情深,恰如佳釀,色淡而味醇。在這一曲中可以看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兩個特點: 本色的口語與經過鍛煉的麗詞美句并用; 駢句與陳述句交替。這正是 “曲”這一文體有別于詩詞典雅蘊藉的總體特色。
【尾煞】 是李亞仙對自己今后生活作出安排時的唱詞。重頭在唱詞中的插白中,即算了二十年的衣食之費給娘,自贖自身,討得個自在之身,與元和重新開始新生活,唱詞則比較簡單,且純用口語,明白曉暢。唯第一二句,她把自己與元和比作謝天香與柳耆卿,即宋代著名詞人柳永,似有不妥。謝柳故事見關漢卿雜劇 《錢大尹智寵謝天香》,這是一部典型的才子、名妓戀愛劇,當時很有影響。把劇中主人公與名人相比,未嘗不可,不過這里出現一個問題: 《曲江池》 演的是唐代故事,其主人公怎么會提到宋代名人,而且以他為楷模呢? 豈非有 “關公戰秦瓊” 之嫌?這只能說是用典欠斟酌。然而,年代的舛錯,在元雜劇中并不少見,漢用唐典,先秦用漢典的例子常有發生。至于在曲文中漢人套用唐詩名句,唐人化用宋詞名句的情況就更多了。可見元劇作家的時代觀念不強,只顧及名人名作的效應。這一作品也未能免俗。
上一篇:《未央天·法場》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李太白貶夜郎》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