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詩歌·王十朋·糶米行》鑒賞
王十朋
詔書發廩周饑荒,使君減價糶黃粱。
奉行上意固已良,小人用心胡不臧!
豆斗米大半雜以糠,橫索民錢名貼量。
怨語嗷嗷盈道傍,我慙寸祿偷太倉。
見之不言咎誰當,言之人指為輕狂,
作詩聊語同舍郎。
本篇為王十朋專寫城鎮奸商、欺行霸市的作品,是王詩中很值得重視的一篇。它大約作于作者入仕之后,轉知饒、夔、湖、泉等州時,記自己親身聞見的作品。
“糶米行”:“行”,有兩種解說:一說,讀作xíng形,是指古代的一種詩體,如“短歌行”、“兵車行”等;一說讀作háng杭,是指賣買、交流之所,如“商行”等,我意以第一說為妥。
* * * *
此詩按其內容大體可分這樣三段:
第一段(前四句):朝廷賑災,奸商禍心;
第二段(中四句):橫索民錢,怨聲載道;
第三段(后三句):自責“偷食”,挺身揭露。
以下分段詳講——
一、朝廷賑災,奸商禍心
詔書發廩周饑荒,使君減價糶黃粱。
奉行上意固已良,小人用心胡不臧。
發廩,即開啟糧食廩(lǐn懔),即米倉也。周,同“赒”,給、接濟,如“周濟”。黃粱,粟米名,即黃小米,此泛指糧食。不臧,臧(zāng 臟),善也,美好。“不臧”,就是不善。這是說——
皇上下旨開官倉,周濟災民渡饑荒;
為官遵命降糧價,好讓百姓糴粟糧。
執行朝廷美意旨,原是一番善心腸;
可是奸商壞德性,暗暗來把禍心藏!
二、橫索民錢,怨聲載道
豆斗米大半雜以糠,橫索民錢名貼量。怨語嗷嗷盈道傍,我慙寸祿偷太倉。
這里前二句是說——
糧食純度文章做,一斗糧食半斗糠;
橫索民錢誰不曉,美名卻曰:加粟量。
㪷,讀dǒu斗,即量器之“斗”。《漢書·平帝紀》有云:“以石豆斗受錢”。貼量,即貼加分量。名加量,是說這“加量”,是虛有其名的,實際是一種商業欺詐伎倆。
后二句是說,糧店米行這樣做的后果不妙——
天災加人禍,怨聲滿道旁(傍與“旁”通);
茍食君薄祿,我心愧惶惶!
慙,即“慚”的異寫,愧疚也。寸祿,即薄祿少俸。這里的“寸”,就是“少”的意思,猶“薄也”。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偷字,“偷”有數義,一為竊取,即常見之義;又為茍且之意。古人常以茍且享受俸祿,謂之“偷食”。此處即用此義.左思《詠史詩》有句云:“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作者化用其意入詩。
奸商以欺詐手法向民索錢的現象,令這位知府“父母官”,深感愧疚,而且還引出一番內心斗爭。請看最后三句,即:
三、自責“偷食”,挺身揭露
見之不言咎誰當,言之人指為輕狂,作詩聊語同舍郎。
看來,這件事在詩人心海中曾掀起不小的波浪:見了不說,于己有愧,于民不利;說了吧,人們又會指指點點,目為“輕狂”!但,作為一位父母官,一個有責任心的詩人,決不在惡俗面前屈服! 于是,下了最后決心——
親睹惡事不揭露,包庇罪責歸誰當?
管它說三道四喲,作詩聊聊啥輕狂!
* * * *
至此,我們已選讀了王十朋的五題九首詩歌,約略可見其藝術風格及特色。我想,王詩的最引人之處是:
第一、詩篇具有崇高的愛國愛民精神
王十朋是一位當時學界政壇上深受尊崇和愛戴的“為名賢所折服”、“宋代殊絕人物”。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是得益于他自己的人品、文風和詩格的巨大魅力。文若其人,詩如其人,僅就“詩格”這個側面,也可審視其優異品質之所在。王詩約2000余首,大部分作品都屬憂國憂民詩篇,無論在京都或在州郡,也不管為官為民,半個多世紀中,時刻不忘“中興復國”,朝夕記掛民生民瘼,對于南宋一代總是偏安江左一隅,至臨死前還甚感遺憾。從選讀幾首詩中看到,除了早期的《詠柳》篇,偏重歌贊大自然之外,其余各首,不是寄望明君攘外復國,就是敦請朝廷整治朝綱,純固內廷;或者出郊勸農,或者揭露奸商,或者興利除害,或者自戒自責等等。他作為地方父母官,則忠于職守,勤事恤民,抑強扶弱,愛民如子;他作為仁義詩人,則善于反映民隱,實錄民事,為民請命,培育民氣,總以“民”字當頭。它以大量事象、物象、意象和境象,凸現于人們眼前的始終是這樣兩個字:國與民。這兩個閃閃發光的大字,正是王十朋人品之核心,也正是王十朋詩歌之魂。這個“王詩之魂”,隨處可見。去泉州一上任,他就召見所屬七邑之宰于府衙,向他們宣讀了自己的一首“見面詩”——
九重宵旰愛民深,令尹宜懷撫字心;
今日黃堂一杯酒,殷勤端為庶民酙。
這不是“官樣文章”,事后,切實監督實行,還給“令尹們”進行了政績評判與考核,結果半數以上政績卓著。
第二、詩風渾厚質直,懇惻淳雅,拙中藏娟,秀里帶剛
本書選讀的王詩作品,所占比重雖然很小,但它們卻富有代表性。因此,如加以深入剖析,深切體味,也可窺知一斑,加上聯系其他一些必要的作品,完全可能獲知王詩藝術風格上的基本特色。這里,所概括的幾句話,是有根據的。以下分別加以剖析說明。
先說“渾厚質直”。說的是它的詩義與詩旨。王詩的蘊含量,一般都比較厚重,內容充實豐贍,旨意嚴正深刻。這既包括那些長篇巨制,也不排斥一些篇幅狹小的詩作。當然,也會有例外,此就其總體而言。這里的“質直”,不是通常所指的質樸平實的文字,而是說質樸正直,是指詩歌蘊含量及其作者遇事所持的立場與態度。這樣的詩例,唾手可得,王集中比比皆是,所讀的幾首詩中《糶米行》就是一個適例。
再說“懇惻淳雅”。它是指詩心與詩味;也就是說王詩所表達的心志和詩歌韻味。懇惻,則言其詩心之懇切至誠;淳雅,則說它詩味淳厚而又清雅。七律《詠柳》,是這一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它借助擬人手法,通過“詠柳”,熱情地歌唱春天,極贊大自然,對自然美懷著赤誠之心。這就是這首七律的“詩心”,也即詩人所言之“志”。此詩讀來音韻悅耳,瑯瑯上口,詩味淳雅雋永,感人特別深。
至于“秀里帶剛”、“拙中藏娟”。它分別指王詩之詩氣和詩語。我們選讀的幾首詩作和集子中其他許多詩篇,都鮮明地反映了這一點。比如,《傷時感懷》這首詩,全詩充溢著一股忠義之情,剛正之氣,令人激動。這股“詩氣”不是沒有依傍,而是由作者以純熟的詩藝技巧,引經據典地賦寫了。這首屬對工穩的七律。讀了后就有一股強大沖擊波,激蕩你的心海。
又如《駕幸溫州》這首詩,其表現手法和詩歌語言,同《傷時》詩會有所差異,但其全詩所蘊含的氣質,仍是剛正之氣,陽剛大氣。但讀者往往為詩語表面現象所迷惑,領悟不到這一點。因此,讀賞此詩,要首先懂得作者的“反語正說”的策略和手段,因為這種“寓刺于美”的作品,其詩語務必“秀里帶剛”,不可用“明火執仗”式的率直語言。
第三、王集中多組詩,多長篇歌行
綜覽王詩,除了人們已經論及的一般詩歌風格和藝術特色之外,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王詩不單題材闊廣,詩體眾多,而且單首詩歌篇幅超大,特別是組詩數量之多,不免驚人。全集擁有數首或數十首,乃至上百首的大、中型組詩約五、六十組。其中最大組詩《詠史詩》,歌詠對象均為歷史人物,自上古伏羲、神農至唐代狄仁杰等歷代君王、賢臣和良將共106人、賦詩107首。一組詩在三、四十首者不在少數。另外,在王詩中長篇歌行體詩作和長篇排律的數量也相當大。綴句在30句以上的歌行52首,又有數十韻的排律11首,其中《自鄂渚至夔府途中記所見》用韻一百十;又有更長的如《知宗柑詩用韻頗險,予既和之,復取所未用之韻續賦一百三十韻》,擁有260句、1300字。這是王詩全集中篇幅最大、內容最龐雜的二首。
對此,人們當然不會以篇幅的大小和組詩的多寡來論詩作的短長和詩人的身價。但是,它會從一個側面反映作者在運用詩歌這種形式在技藝上的純熟程度,也許還能從那里領略到詩人的含金量。還因為,常搞文字或其他藝術的人,往往會有這樣的體驗:當你某種意念和激情膨脹到難以自制,并自以為是的時候,制作長篇巨制,或賦寫系列詩作,或許是一種帶必然性的、釋放的有效途徑和形式。不妨由此揣測,王集中組詩多、長篇多的現象,是否也是某種規律性的產物。
* * * *
在這里,不妨順便回溯一下,宋詩發展的歷程,看看王十明詩歌在詩史上的地位。
大家知道,宋代詩歌,由譽為“宋詩開山祖師”的梅堯臣開創以來,又由歐陽修、蘇舜欽等人大倡詩文革新而奠定了基礎,再經過王安石、蘇軾和黃庭堅諸公的努力開拓,一種有異于唐詩而顯出自己面目的一代宋詩終于形成了,且逐步臻于成熟,朝著頂峰攀躋,詩壇一派繁盛景象。王十朋的出現,正處于這個高峰的前夕,開了“中興四大家”的先河。他是一個多產詩人,在其出仕之前,已有三、四十年的“詩齡”。運用各種詩體,應對人生的各種經歷,畢世賦詩數千首,現存詩詞2038首,就其數量而言,堪與唐宋詩壇若干大詩人并駕齊驅。據資料反映,現存的詩歌,在唐代,李白900多首,杜甫1440多首,韓愈300多首,白居易近3000首;在宋代,蘇軾2700首,黃庭堅1900首,朱熹1000首,還有楊萬里4000首,范成大1900多首,最多的是陸游,今存詩9300余首。
這些數字表明,王詩名列前茅,如論質量,還要作進一步研究后,方可得出切合歷史實際的結論。僅據現有初步分析,并綜合若干研究者的共識,似乎可以這樣說:上溯唐代,他同學杜、韓,更接近杜詩;他雖然開了“中興大家”的先河,但數量與質量均遜于陸游,卻超過楊、范。對于蘇軾也是王十朋心中的崇拜偶像,其詩風在某個方面,略有相似之處,但藝術水平尚有較大差距;至于黃庭堅,由于詩派不同,各有千秋。
上一篇:《清代詩歌·王士禛·秦淮雜詩(十四首選一)》鑒賞
下一篇:《清代詩歌·吳偉業·織婦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