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殽、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①,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 “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②。”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馀邸③。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廢而為丘墟; 高亭大榭④,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者,無馀處矣。予故嘗曰: “園囿之興廢⑤,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 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興廢而得。則 《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 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⑥,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注釋】 ①殽(xiao):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寧縣北,是函谷關的東端,地勢險要。澠 (mian):古時的“九塞”之一,在今河南澠池縣。秦、隴: 秦,今陜西一帶; 隴,指今陜西西部和甘肅東部,因隴山而得名。趙、魏: 趙,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東部一帶;魏,今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西南部一帶。走集: 原指邊境上的堡壘,因往來必經而得名。此處指交通樞紐。②候: 征兆、標志。③貞觀: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627—649)。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 (713—741)。東都: 唐代建都長安,稱洛陽為東都。邸 (di): 府邸,王侯貴宦的住宅。④五季: 五代,指唐朝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榭(xie): 建在高土臺上的敞屋。⑤囿 (you): 畜養野獸的園林。⑥治忽: 治亂。忽,荒怠,猶亂。
【譯文】 洛陽位于全中國的中心,擁有殽山和澠池一帶的險要地勢,正堵著秦川和隴西的咽喉,又是趙、魏兩國的往來要道,歷來就是天下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全中國保持太平沒有戰事也就罷了; 一旦有動亂,那么洛陽必定首先遭受兵災。我因此說過: “洛陽的興旺或衰落,就是全中國太平或動亂的標志呀。”
在唐朝貞觀、開元年間,朝廷高官和皇親國戚在東都洛陽營造館第的,號稱有一千多家。等到唐朝政治發生變化,接著又遭受到五代戰爭的殘酷破壞:洛陽的池塘、竹林、花樹,在兵車的踐踏下,變成了廢墟; 高聳的亭臺、開闊的樓閣,在烈火濃煙中焚燒后,變成一堆堆灰燼。那些館第同唐王朝一起煙消云散,沒有一處完好地保存下來。我因此說過: “園林花卉的繁盛或毀滅,就是洛陽的興旺或衰落的標志啊。”
既然說全中國的太平或動亂,從洛陽地區的興旺或衰落的跡象上可以看出來; 而洛陽地區的興旺或衰落,可以從當地館閣園林的繁盛或毀滅的跡象上看出來,那么 《洛陽名園記》 的寫作,我難道是徒勞無益、白費筆墨嗎?
唉,達官顯貴們正在朝廷上得意受寵時,大都放縱自己的私欲,任意而為,而把天下的治理與荒亂拋在一邊。他們想在告老回家后安享園林之樂,辦得到嗎? 有唐一代的沒落之路就是前車之鑒啊!
【鑒賞】 洛陽園林在宋代號稱天下第一。《洛陽名園記》記述了十九處洛陽名園,本篇是記述這些名園后的總結。作者由洛陽名園的興廢看到洛陽全城的盛衰,又從洛陽的盛衰看到天下的治亂,同時還從公卿大夫放意乎園林的佚樂生活“以小及大”、“見微知著”,看出他們必將沒落的命運。通篇行文簡潔、論事精辟,采用由小見大、“因典型而明全局” 的論證角度和逐層嚴密推理的方法;卒章顯志,明確亮出真正的寫作意圖: 借古鑒今,批判現實。其筆力 “陵轢直前”,筆端飽含感情,“警世” 的語氣極為嚴厲深沉,具有很強的邏輯說服力和現實針對性。李格非能在號稱 “太平盛世” 的北宋中期尖銳地揭露掩蓋在表面繁榮下嚴重的社會危機,預見到達官顯貴的放縱享樂必將導致亡國,爾后的 “靖康之亂” 即使人驚嘆其識見之深遠和文筆的犀利。南宋初流落江南的洛陽士人邵博重讀此文后,曾為之痛哭流涕,并在其《聞見后錄》 中特意重錄此記,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
上一篇:《古文觀止·王慶麟·書《魏叔子集》后》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