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宗儀·南浦》原文賞析
如此好溪山,羨云屏九疊,波影涵素。暖翠隔紅塵,空明里,著我扁舟容與。高歌鼓枻,鷗邊長是尋盟去。頭白江南,看不了,何況幾番風雨。
畫圖依約天開,蕩清暉,別有越中真趣。孤嘯拓篷窗,幽情遠,都在酒瓢茶具。水葓搖晚,月明一笛潮生浦。欲問漁郎無恙否? 回首武陵何許。
本詞前原有小序,中云: “會波村,在松江城北三十里。其西九山離立,……一水兼九山南過村外,以入于海,而溝塍畎澮,隱翳竹樹間。春時桃花盛開,雞犬之聲相聞,殊有武陵風概。”詞人之友住此,他時而駕一葉輕舟,“放乎中流,或投竿,或彈琴,或呼酒獨酌,或哦詠陶謝韋柳詩”,悠然自得,萬慮俱消。本作便抒寫了應友人之邀溪上蕩舟的情景。
詞的起句運用倒卷之筆,先吐情懷,后狀景物,意在筆先,以聲奪人,發響便奇兀警拔,透露出詞人激情難以按捺、不吐不快的急迫心理。江南水鄉的靈秀之氣,感發了詞人詩情?!叭绱撕孟健钡馁澱Z便脫口而出,傾吐了他對青山綠水綺麗景色的由衷熱愛之情。以“好” 字冠于篇首,先給讀者提供畫面的整體印象,然后再逐一鋪敘“好”之具體所在,脈絡井然,條理分明。這樣一來,“云屏九疊”畫面的推現,便氣足神暢,從容整煉。拔地而起的蒼翠山峰,與水波涵空的碧綠溪水相映照,具有剛柔相濟之美?!芭弊中揎棿渚G山色,將那只有用觸覺感知的“冷暖”,借助于視覺予以表現,這種感覺通感的運用,使“景”更富于情感,與下文的“扁舟容與”共同構成色彩爽朗、明快的完美畫圖,烘托出詞人輕松高朗的情懷。緣群峰并立,山勢高聳,才能隔絕濁世喧囂。又緣“暖翠”將人世分而為二, 才辟出此等潔凈秀美的另一世界。上下詞意,層層鉤連,回環相生,互為因果。這便以慢鏡頭的推移轉換,逐漸展示出空明澄澈、闊大幽靜的絕妙境界?!氨庵廴菖c”寫出了詞人溪上放舟之時的安逸自得之態。他深深為溪光山色所陶醉,叩枻高歌,情懷豪宕,欲與鷗鷺為伴,長住水云鄉。“鷗盟”,謂與鷗鳥為友。比喻隱者生活?!皫追L雨”,語意雙關。溪光山色,在風雨晦明的不同氣候下,姿態萬變,有看不勝看之慨。此為表層含義。往深處開掘,便可發現,本句又暗自交代了尋鷗盟的原因。詞人飽歷滄桑,塵世間的擾攘紛亂,苦難煩惱,使他感到困惑。故而,他要擺脫塵世俗氛的纏繞,在自然情趣中尋求心理的平衡。
過片以“畫圖依約天開”承接,使詞的境界更為闊大,與首句意脈相牽,突出了溪山的自然之趣。晴波淡蕩,桃李臨波,碧云如水,山抹紅霞,早鶯織柳,燕語如剪。此情此景,和越中風光何其相似。詞人豈能不情懷歡暢,高吟長嘯?時而推開篷窗,仔細玩味著這一帶的山光水色,時而啜酒品茗,醞釀著筆底畫圖,真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 (范仲淹《岳陽樓記》)之慨。夜幕降臨了,一輪明月靜靜地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岸邊的小葓 (蓼的一種) 隨風起舞,是那樣消閑自得。不知什么時候,海中潮水伴隨著悠揚舒緩的笛聲涌進了這條溪流,但溪面上很快又平靜下來。眼前恬淡靜謐的場景,使人自然地憶起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與世隔絕的世界。結末的“武陵何許”即由此而引發。這一問句,雖略帶諧謔,卻意味深長。意謂在紛攘的塵世里,難以尋覓到象桃花源那樣的和平寧靜的處所,而足以使人澄心靜慮的,便只有這“殊有武陵風貌”的溪山了。詞人明明愛上了此處山水,卻向過往漁人打問,何處有今日桃花源。這里雖寫明所問之人,仍屬自問。肯定句式改用疑問句表述,讓讀者于問題中自行尋覓答案,的確委婉多致,妙趣橫生,余音裊裊,情味無窮。正如李漁《窺詞管見》中所說: “以淡語收濃詞者,別是一法,內有一片深心?!?/p>
古人論詞,主張“情景交煉,得言外意” (張炎《詞源》) 。本詞上片,詞人以飽蘸激情之筆,極力渲染溪山風景之勝,以健筆寫闊大之景,秀麗水光與蒼翠山色交錯涌現于毫楮,層層轉折,跳蕩多變。這便為下文的水上“容與”、“高歌鼓枻”、篷窗孤嘯、月下鳴笛創造出濃郁的感情氛圍。如果說上片著重描繪詞人“扁舟容與”的閑雅之態,那么,后片則側重于揭示其高遠“幽情”。全詞情語與景語相交織,景語中蘊含激情。摹寫情態,如在目前,發抒情感,委婉深曲,是一首出色的抒情佳作。
上一篇:《納蘭性德·南鄉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夏完淳·卜算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