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備·失題二首(之一)》中外哲理詩賞析
天若無霜雪, 青松不如草。
地若無山川, 何人重平道。
唐備的《失題二首》,語言平淺樸拙,命意警策,內(nèi)涵厚重。第一首的前兩句,揭示的是青松和霜雪的關(guān)系。在和風微雨的春日或一派蒼翠的夏天,松枝不見得比草色綠得更可人。它擠身于眾草之間,枝干很可能被豐草綠青藤翠蔓所遮蔽,所謂“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青松不如草”者,大概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然而,當西風勁吹、嚴霜驟至、百草凋零、萬木葉脫的秋季來臨,“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青松才顯示出“寸寸凌霜長勁條”的風姿。尤其是當朔風凜冽、大雪漫天的嚴冬時節(jié),松樹盤根如虬,直干似鐵,枝葉因白雪的映襯而更見蔥蘢,那在嚴酷的日子里唯一給人們帶來希望的蔥蘢。霜雪之于松猶如霜雪之于梅,宋人盧梅坡詩云:“有梅無雪不精神”,其實,松樹何嘗不是如此。“梅花香自苦寒來”,同理, 只有在傲霜斗雪之時,松樹才充分展現(xiàn)它四季常青、硬骨錚錚的凜凜風采、堂堂節(jié)慨、英雄本色。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如此,人亦然。正如松樹的風格只有在霜雪之中才能見出,人的品格也只有在關(guān)鍵時刻才能得到本質(zhì)的表現(xiàn)。“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只有臨難不茍、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人,才是頂天立地的勇者!正如松樹,在春夏季節(jié),它也許還不如草色青翠可人;在平時,勇者也多不會像世故者那樣八面玲瓏、巧言令色、處事得體、為人妥溜。但在最嚴峻的考驗面前,在利害得失之間,榮辱生死之際,勇者那崇高的品節(jié)、堅毅的意志、偉大的人格,便會在瞬間一派輝煌,照徹人寰。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霜刀雪劍玉成了青松,艱難困苦玉成了勇者。
詩的后二句,以“山川”和“平道”對比,正因為有山的高峻崎嶇,“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有水的驚濤駭浪,“如此風波不可行”;所以,人們才倍感“平道”的易行,才更看重坦蕩如砥的康莊大道。山道行旅,高峰峽谷,懸崖峭壁,深林幽澗,一不小心,即有失足墜落粉身碎骨之虞;山中野獸出沒,“朝避猛虎,夕避長蛇”,常有性命被吞噬之患;水上往來,一帆風順者少,而檣傾楫摧者多, “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之時,葬身魚腹往往不可避免。古典詩歌中屢興《行路難》之慨嘆,即使不談它的社會人生的象征意義,單純從自然的角度來看,也確是如此。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既矛盾又統(tǒng)一的倚伏性存在,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同時失去;矛盾對立的雙方相互制約,構(gòu)成彼此雙方共同存在的前提。就譬如光和影,有光明的地方必有陰影,反之亦然,有比較才有鑒別。看似相反的雙方實則相成,互為參照物,共同組合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因為有了比較,有了參照,各自的特點才更加鮮明突出,引人注目。人們常說的,經(jīng)過嚴冬的人才知道春天的溫暖,熬過暗夜的人才懂得陽光的明媚,就是這個道理。霜寒雪冷,對草木無疑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但正是在傲霜斗雪中,青松的斗士風骨才得以展現(xiàn),讓人倍感生命、意志、品節(jié)的堅韌不拔和不可征服!“山川”和“平道”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正是有了“山川”的坎坷和波折作為參照,“平道”的坦蕩易行才越發(fā)顯得可貴,人們才能更充分地體驗到在平坦的大路上從容行走、安步當車的欣慰和快樂。人生的四季里,少不了降霜的早晨和下雪的夜晚,那時,就去想一想青青的松枝吧;人生的旅途中,也一定會遇上山川險阻,人們不憚于跋山涉水,奮然前行,當“坎坷終處通坦途”之時,也會因為那一段長長的充滿風險的山道水程,而倍加珍愛腳下灑滿陽光的平坦大路。
上一篇:《歌德·天福的向往》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唐備·失題二首(之二)》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