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白樸《董秀英花月東墻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仙呂·點(diǎn)絳唇】 萬物乘春,落花成陣。鶯聲嫩,垂柳黃勻,越引起心間悶。
【混江龍】 三春時分,南園草木一時新。清和天氣,淑景良辰。紫陌游人嫌日短,青閨素女怕黃昏。尋芳俊士,拾翠佳人。千紅萬紫,花柳分春。對韶光半晌不開言,一天愁都結(jié)做心間恨。悴憔了玉肌金粉,瘦損了窈窕精神。
【油葫蘆】 杏朵桃枝似絳唇,柳絮紛,春光偏閃斷腸人。微風(fēng)細(xì)雨催花信,閑愁萬種心間印。羅幃繡被,寒孤欲斷魂。掩重門盡日無人問,情不遂越傷神。
有人懷疑現(xiàn)存《東墻記》 的作者,不是白樸。主要因?yàn)榻翊婷麾n本男主角的名字: 馬彬字文輔,與明鈔本《錄鬼簿》所記白樸名下此劇的題目正名 “馬君輔寂寞看書齋” 中男主角的名字有一字之差。其次,現(xiàn)存本的體制與早期雜劇不同。但是,否定此劇為白樸所作,也還缺乏過硬的根據(jù)。或者,這是明人的改本。在此,仍歸于白樸名下。
《東墻記》 是個愛情劇,其情節(jié)有模襲 《西廂記》 的痕跡。故事是說馬彬自幼與董秀英訂婚。文輔長大后,一為打聽親事,二為游學(xué),來到松江府,其住所恰在董家隔壁。董秀英去花園散心,在東墻頭見到文輔,兩人相愛悅。文輔操琴遣悶,被燒夜香的秀英聽見,更為動情,兩人隔墻吟詩傳情。后來,兩人都知道他們原有婚約,便約定在海棠亭私會。私會時,被董母撞見,母逼文輔赴考。馬文輔考中狀元,回來后才與秀英成婚。
以上所選是第一折中三曲,這是董秀英去花園游玩時的唱詞。秀英正值豆蔻年華,稍省人事,心中有一種朦朧的青春萌動和對愛情的渴望,因而常有些莫名其妙的憂郁。這三曲正寫她面對大好春光時的曲折復(fù)雜的心理活動。【點(diǎn)絳唇】 寫春天萬物生長,而已值晚春,花開花落,早是 “落花成陣” 的氣象。此套用賀鑄詞 《木蘭花》: “紛紛花雨紅成陣” 句。“鶯聲嫩” 是指初生鶯雛的稚嫩叫聲。而那抽出芽葉的柳樹,在微風(fēng)中搖動著一樹黃綠的枝條。這一片景色卻越發(fā)引起少女說不明白的煩悶。
如果說 【點(diǎn)絳唇】 是秀英對著春光感到不耐煩,那么 【混江龍】 是對那些賞春游春的人們,產(chǎn)生一種不理解。“三春” 有幾種解釋: 指春季三月; 指春末; 三個春季。這里應(yīng)指春季。“南園” 泛指花園。花園中草木換新裝,這確實(shí)是 “淑景良辰”,因此,游春之人,游興濃,苦日短,閨中女貪戀好春光,不愿到黃昏。但只見 “尋芳俊士” 和 “拾翠佳人” 在萬紫千紅的春光中游冶,而秀英卻對著韶光,悶悶無語。愁悶郁結(jié)在心,成了心病,而使秀英憔悴了玉肌,瘦損了精神。這一曲中,作者以正常的游人與懷春的少女作對比,更加突出女主人公躁動的心理。
【油葫蘆】 曲繼續(xù)寫秀英的煩悶,寫春色卻是為了寫心情。見到杏朵、桃枝、柳絮,而春光 “偏閃斷腸人”; 微風(fēng)細(xì)雨催花開,而秀英心中 “閑愁萬種”。為什么會這樣呢? “羅幃繡被” 以下幾句道出了答案,原來她百事不遂心,春光撩人愁,是因?yàn)楣录拧_@三曲確是寫了春色,但是寫景色是為了寫秀英沒著沒落的孤獨(dú)感,還有那莫名其妙的煩悶。這就是三支曲的特色,作者將這三支曲作為一種鋪墊,目的是為了寫她對愛情朦朧的渴求。正因?yàn)橛羞@種朦朧的渴求,才使她一旦被觸發(fā),就會沖破禮教,大膽追求。接著,一個理想的青年在東墻外出現(xiàn)了,那就是馬文輔。于是,她 “一見了心下如何忍”,眼中禁不住秋波送情。一場才子佳人的愛情戲,就從此處開始演繹。
上一篇:《蕭何月下追韓信》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西廂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