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清代劇曲·清代傳奇·尤侗《鈞天樂·哭廟》原文與翻譯、賞析
【北黃鐘·醉花陰】 (生) 可嘆我萬里孤身長流落,恨悠悠天荒地老。重策蹇,返江皋,戰西風,木葉蕭條。(鴉叫介) 又聽得趁斜陽烏鴉叫,過野店,渡溪橋。呀,早見一座青山藏古廟。
待我看來。額上寫“西楚霸王之廟”,不免進去瞻拜一番。(拜介)大王千古英雄,神靈如在,聽我沈白一言。
【喜遷鶯】 俺只見雕梁畫桷,閃靈旗,香火飄搖,英也麼豪。到如今,可許我寒儒相吊?只怕你土木形骸,虛畫描,圖醉飽。長則是喑嗚叱咤,不聽我嘆息號咷。
【出隊子】 誰似我才高年少,抱經綸,困草茅。只堪痛飲讀離騷,直欲悲歌舞佩刀。大王呵,這辜負詩書冤不小。
【刮地風】 呀,可笑你假癡呆,沒解嘲。待我打碎他白馬青袍。(作打又住介)倒是我差了。那泥神怎會講話?難道石人土偶能談笑,反變了木客山魈?我沈白呵,活世界無門懇告,死傀儡何法推敲?可知你心暗焦,氣正囂,也相憐同調。則教我淚輕拋,首漫搔,放著這悶葫蘆獨自魂銷。
【四門子】 你入秦關燒破咸陽道,救邯鄲受六國朝。彭城鏖戰兵非弱,誰料得走烏江,沒下梢。楚軍盡逃,漢軍又挑,悔不向鴻門把玉玦了。騅兮正驍,虞兮尚嬌,怎重見江東父老。
(抱神大哭介) 咳! 以大王之英雄不能取天下,以沈白之文章不能成進士,古今不平,孰甚于此? (神哭介) (生) 呀,你看大王也哭起來了,虞姬也下淚了。
【古水仙子】 呀呀呀,猛叫號,看看看,兩目重瞳血淚澆。嘶嘶嘶,嘶斷了駿馬金鑣,啼啼啼,啼濕了美人舞草。聽聽聽楚歌聲氣未銷,恨恨恨不酬勞苦功高。剩剩剩三尺空祠背漢朝,嘆嘆嘆英雄失路愚夫笑,笑笑笑下場頭落魄似吾曹。
【煞尾】 你看,撲颼颼馀淚神衣落,暫相逢聊解牢騷。大王,還借你一陣陰風送我江上棹。
《鈞天樂》 劇中,寫沈白博學高才卻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遭遇的挫折與坎坷接二連三。他受到科考落榜的打擊之后,又得到未婚妻寒簧病逝的噩耗; 來魏家吊祭之后,又遇上賊寇馬踏天作亂,他于避難途中被賊兵擄去; 剛逃出魔掌,又得知好友楊云及其妻先后逝世的訃音; 他窮困無奈,聽說魏無知官任扶風太守,就以妹丈的身份前去求助,魏不認親,竟然把他驅逐出城; 他憤世嫉俗,作 《萬言書》 進京向皇帝啟奏,指斥朝政弊端,觸怒圣上,被校尉打出宮門。至此,沈白走投無路,狼狽不堪,悲懷才之不遇,恨世道之不公,他途經項羽廟時,就進入廟中對項羽神像哭訴心中的不平,這便是 《哭廟》 一出的情節。
到項羽廟中對神像痛哭本是宋代杜默的故事。據洪邁 《夷堅志》 和彭大翼 《山堂肆考》 記載,杜默自謂精習儒業、滿腹文章,卻屢試不第,他經過項羽廟對項羽泥像哭訴,為項羽英雄而不得天下、自己有才卻不得一官而憤恨不平,那泥像聽罷竟流下淚來。明代沈自征的雜劇 《霸亭秋》,清初嵇永仁的雜劇 《續離騷》 中的《杜秀才痛哭泥神廟》,張韜 《續四聲猿》 中的 《杜秀才痛哭霸亭廟》,都寫了這個題材。此劇選取了這個人們熟悉的故事,用在沈白身上,對刻劃沈白這個落魄書生的形象起著重要的作用。
首出 【醉花陰】 中,沈白自述其潦倒窘迫的現實處境。“萬里孤身”、“天荒地老” 二句很有氣勢,沈白是博學高才的名士,其嘆窮訴苦之詞也顯著極其雄壯。此時是西風蕭條,鴉噪野店,橋頭渡口,一片荒涼,沈白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之下看到項羽廟的,對天氣與環境的描寫和對沈白情緒、心態的刻畫互相映襯,客觀因素與主觀感受彼此和諧。【喜遷鶯】 一曲中,沈白自述他對于所見到的項羽廟和項羽塑像的印象。雕梁畫棟,靈旗飄展,古廟座落于這荒山野嶺,雖有香火,但卻不見有人光顧,項羽的泥像呆在這里,能否聽一聽自已的傾訴?此時,沈白身處孤獨窮困之境,胸中悲憤愁悶郁結難釋,項羽的神像開啟了他自我宣泄的閘門。【出隊子】一曲,即是他面對神像的詢問與訴冤之詞。
但是,神像怎么能聽懂他的嘮叨?單方面的情感宣泄而得不到溝通與交流,沈白心中的不滿與郁悶升騰為憤激之火。他竟然覺得項羽神像是假裝癡呆,恨不得將它痛打一頓。【刮地風】 一曲表現了他情緒的發展變化。而當他意識到神像不可能開口講話時,他反而為自己的無理苛求感到可笑了。于是,他由開始對于神像的怪罪轉為對項羽一生英雄業績的贊佩與同情。【四門子】 一曲中,沈白追述項羽的赫赫功業,從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以來,南征北戰,破咸陽,滅強秦,何等雄壯! 后來與漢兵鏖戰而失敗,最后于烏江自刎,這時,再后悔沒有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也來不及了,只落得舞劍別虞姬的凄涼結局。沈白從項羽的英雄悲劇,聯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忽然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情不自禁地抱著泥塑的項羽放聲大哭。當年杜默哭廟的奇異之舉,這里移為沈白的超常之行,他感慨道: “以大王之英雄不能取天下,以沈白之文章不能成進士,古今不平,孰甚于此?” 這句當年杜默曾經浩嘆的驚人之語,如今從沈白口中說出,這對于表達此時此地沈白的牢騷情緒,十分恰切。此時,更為奇特的現象出現了: 項羽的神像竟然被感動得流出了眼淚,旁邊陪祀的虞姬的神像也流出了眼淚。戲曲的超越現實、超越常態的浪漫夸張手法運用在這里,反映的正是世間才子受屈、小人得志的現實,揭露的正是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常態。
神像的流淚,是對于沈白的無言的情感交流,這更加引起沈白胸中不平之鳴的進一步爆發,于是唱出 【古水仙子】 這一支著名的曲子。曲中連用 “呀呀呀”、“看看看” 等三疊詞,渲染出沈白情感的力度。他從項羽的神像流淚,眼前再次出現一幕幕項羽英雄生涯的片斷畫面,忽而是陣前躍馬,忽而是帳下別姬,忽而是四面楚歌,忽而是三尺空祠。畫面的跳躍性閃回表現出一個強烈的主題: 英雄末路,古今皆然。沈白想到自己和項羽時代不同而遭遇相似,盡管感嘆這世路之不平,但也無可奈何。最后 【煞尾】 一曲,沈白也只能以 “無奈” 告終。他哭了一陣,又假寐片刻,睡夢中項羽的神靈勸他 “歸家”,他醒來后只好作出歸家的選擇。也許,在無可奈何之際只有歸家是惟一的切合實際的選擇。
如前篇所述,《鈞天樂》 一劇是尤侗自抒胸中郁悶之詞,這一創作意圖在《哭廟》 一出中表現得最為充分。尤侗借杜默哭廟而寫沈白哭廟,同時又是借寫沈白哭廟而表現自己的不平之哭。此劇刊本于此出有眉批云: “杜默哭項王廟,悲憤千古,得此出發揮,所謂奪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 這正指出尤侗本意,和他的雜劇《讀離騷》 實際是同一主題。
《哭廟》 一出,曲詞精警優美,含意深沉,歷來受到曲家贊賞。楊恩壽 《詞余叢話》 卷二把《哭廟》 一出和嵇永仁的 《杜秀才痛哭泥神廟》 的 【新水令】 套曲相比,引錄了自 【醉花陰】 到 【煞尾】 各曲的全文,指出 “異曲同工,兩不相犯”。吳梅《顧曲麈談》 也盛贊《送窮》、《哭廟》 諸折,說讀其曲詞 “幾欲搔首向天,拔劍斫地”。他們如此稱贊《哭廟》 一出,也許同此出中的不平之鳴能引起自己心中的某種共鳴有一定的關系。
上一篇:《醉菩提·醒妓》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鈞天樂·嫁殤》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