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
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
詩題表明,本詩是詩人在金陵渡口所寫。“金陵”,今江蘇鎮江,不是指南京。唐時京口(鎮江)也稱“金陵”。“渡”、“津渡”,都是指渡口,擺渡的地方。張祜沒有做過官,寄情于佳境勝跡之間。他在《書憤》中寫道: “三十未封侯,顛狂遍九州。”他的寫景詩頗受時人好評。
首句點明旅次所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樓上。金陵渡是長江南北水運交通的要沖,詩人登山上樓,選擇這樣的住所下榻,可見其對山水有特殊興趣。這一句登高,為后面的望遠作了鋪墊。
次句寫自己的憂愁。這句詩的語序本該作“行人一宿自可愁”,這里將“行人”與“一宿”倒置,除了平仄的格律要求以外,還有強調“一宿”的意思。“一宿”,意謂一旦住下、只要一住下。“宿”,“住宿”之“宿”,動詞,不是量詞的“宿”(音“朽”)。為什么“一宿”便“自可愁”呢?三四句作了回答。
后面二句所寫,便是觸動“行人”愁緒的望中景色:在斜落的月光里 還在夜色籠罩下的長江正在落潮;閃爍著兩三點微小火光的地方,那是瓜洲之所在。“瓜洲”,今江蘇邗江縣南,在鎮江斜對岸,是大運河流入長江的口岸,南北水運的通道。也許那“兩三星火”觸動了詩人的鄉思;也可能金陵渡口引發了詩人的身世遭遇的感慨。詩中沒有明說,只在第二句中籠統地拈出一個“愁”字。
張祜另有一首《瓜洲聞曉角》: “寒耿稀星照碧宵,月樓吹角夜江遙。五更人起煙霜靜,一曲殘聲送落潮。”從內容看,兩詩時間前后相連。它可以作為《金陵渡》的注腳。“寒”、“霜”,表明季節在秋冬。“五更”,是“人起”和“落潮”的時刻,它們說明詩人在瓜洲同樣徹夜不眠,直到“五更”。“兩三星火”,或許就是“月樓”上的燈光。隔江相望,辨認依稀,所以用表示少而不確定的數字“兩三”;天亮之前,當然不會萬家燈火。這是五更景象的真實寫照。
張祜擅于寫景。他的詩句不但“不可刊置別處”,而且不能移用到別時,所以被稱為“才子之最”。詩中的潮落、夜江、斜月、兩三星火,與詩人的憂愁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昏暗、孤獨、凄涼的氣氛。
星火,燈火。兩三,兩三點也。是,疑是也。瓜洲在京口對渡。一宿之中,思鄉之愁,無處不現也。(章燮《唐詩三百首注疏)
李健人曰: “金陵距瓜洲甚遠,烏有夜見星火之理?余嘗夜泊鎮江,望江北瓜洲實有此景。考《鎮江府志》有西津渡,在丹徒縣西北九里,與瓜洲對岸,即古西渚,唐時謂之蒜山渡。疑金陵渡即在此處。”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
上一篇:《題金城臨河驛樓·岑參》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題長安壁主人·張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