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屈大均
亭障三邊接, 風沙萬古愁。
可憐遼海月, 不作漢時秋。
白草連天盡, 黃河倒日流。
受降城上望, 空憶冠軍侯。
屈大均一生不屈不撓地從事抗清斗爭,又具有很高的文學才能。順治十五年(1658),北游到京,尋崇禎帝死所哭拜。又東出山海關,周覽遼東、遼西形勝,留意山川險阻,雖離明朝的覆滅為時已久,大勢已去,仍“篋中有《陰符》,吾生焉得閑”(《別王二丈予安》),奔走不息,志在恢復。他憑吊明軍事家袁崇煥督師的薊遼故壘,想到袁屢次擊退南犯清兵,大敗皇太極的輝煌戰績,感慨萬千,賦《塞上曲》六首,此選其一。
三邊是明朝的邊防要地,連接不斷的遺存亭障就是明證。但是阻擋清兵入關的英勇戰斗只剩此陳跡,英雄人物已成為過去,而滾滾風沙卻攪起詩人心中的無限哀愁。“萬古”云者,可見哀愁之大之深之長了。
為什么呢?看吧,遼海上天昏地暗,皓月也失去了往昔的光華;這里沒有故國家園的莊稼,甚至連野草也是一律的慘白,無邊無際。“黃河”者,當指遼河,它的流向本與日月運行無關,但因其源于東北而注入西南的遼東灣,也使人產生一種“倒流”的感覺。仿佛已倒退到四季不分、洪水橫流的蠻荒時代。何等肅殺、凄涼!這是逼真的自然景象,也是當時的社會景象。因為這里并非從來如此。
一個“漢”字透露了消息。在詩人看來,“漢時”之秋最為壯美:天高氣爽,是英雄馳騁邊塞、追逐強虜、殺敵立功的大好季節。一個“不作”,暗示已淪入異族統治的黑暗時代,比“危急存亡之秋”更令人悲觀絕望。所謂“風沙”之愁,亦即對蔽月、倒日的胡沙、胡塵之愁,亡國之痛。明乎此,方能體味詩人心中的愁的份量,真是好一個“愁”字了得!
作者夢寐以求的是力挽狂瀾于既倒。他登上本是象征勝利的“受降城”,舉目眺望陸沉的神州。這歷史性的諷刺更增添了多少悲酸,多少悵恨。他沉湎于對叱咤風云的“冠軍侯”——民族英雄霍去病的追思之中。可是這樣的英雄而今何在呢?明知“空憶”而又不能自已,憂憤激越、壯志未酬的情意盡在其中矣。至此,詩作“顛倒日月,鼓舞風雷”的主旨亦表露無遺。
詩人具有滿腔的熱情,富于奇特的想象,善于拈取典型的事物,打破時空界限,進行象征性的描寫。他把眼前實景與往古史跡,黑暗現實與美好理想,巧妙地編織在一個立體畫面之中,從不同層次,可以窺見不同的情景。一如異軍突起,奇峰迭出,似在常識之外,實皆情理之中。反復吟詠,一個愛國憂國、不屈不撓的志士形象便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上一篇:《塞上曲·唐·戎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塞下吟·明·馮夢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