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都剌
銀甲彈冰五十弦,海門風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揚子江頭月滿船。
用文字形容聲音,特別是音樂,從來不易,所以《琵琶行》等作品傳千古而不朽。薩都剌是元代、也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作家中的佼佼者,他這首詩也對音樂進行了描述,別具特色。
詩的前兩句說彈箏者技巧高明,及箏曲給人的感受。“銀甲彈冰五十弦”,這個“五十弦”,不像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之意,無需推敲是五十根弦,還是二十五根弦,而是形容弦之多,“五十”是約數。當然箏弦是有數的,也不會多出來。這里是說,用銀的指甲套彈出像冰那樣清脆的聲音。這兒用視覺——冰的清冽來喻聽覺——箏音的清脆。而這清脆的箏聲又像是有許許多多根弦發出的,音調很激烈。二句“海門風急雁行偏”也是形容聲音。“海門”,海口,海口浪大,像大海浪一樣的氣勢而似乎又夾著迅急的風聲,在這基調上似乎有一排雁陣頂風而行,雖然陣線被風吹得有點偏斜,而群雁依然頂風搏擊,傲然前進。這些感受是由對彈箏者的高超技巧的領悟而來。那末,如此美好的音樂表達的情是什么呢?三、四句,作者加以說明了,這說明又是用比喻表達的。他說:“故人情怨知多少”?可見彈箏者是一位老相識,箏曲表現了一腔哀怨,這哀怨如同“揚子江頭月滿船”,像面前的長江水和天上的明月光,天光水色相連,鋪天蓋地,無邊無際,充斥天地間。最后一句又是點明了彈箏者與作者所處的地點、環境。
短短四句既贊揚彈箏者技藝高明,也表達了作者對他的理解與同情。
薩都剌是代州人,他所熟悉的是塞上風光,這詩里,他無意之間用了雁的搏擊與飛行為喻,流露出北方人本色。
彈箏者可能是樂師、樂妓,也可能是一位業余箏手,他(她)又是作者熟悉的人,作者表示非常理解他的感情,但又無能為力。
絕句僅短短四句,它所表達的不可能太多,但它所包容的卻可以很豐富,尤其表現人在一剎那之間的感情,可以是無限的。
上一篇:薩都剌《題淮安壁間》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薩都剌《秋夜聞笛》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