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詞·岳飛·滿江紅·寫懷》鑒賞
岳 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是一首向以忠憤著稱的氣壯山河的名篇,傳誦極廣,長期激勵著人們的愛國精神。它將與日月同光,與山河共在! 岳飛此詞作于高宗紹興初年。有人考證,即于紹興三年在九江期間。
《滿江紅》詞調,唐人名為《上江虹》,后改為今名。《詞譜》以柳永“暮雨初秋”詞為正格。全篇九十三字,上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下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格調沉郁激昂,亦可酌用襯字。姜夔改作平韻,則情調俱變。
****
上片:渴望立功報國之壯懷與豪情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開篇五句一氣貫注,有如一組特寫鏡頭,首先為人立起了一位光焰照人的英雄形象。一陣暴風驟雨剛剛過去,他登樓依欄遠眺。于是,想起了那時中原陷落,二帝(徽宗、欽宗)北擄,山河殘破,百姓遭殃。見此情景,怎能不怒發沖冠,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這個橫空出世、高舉驚挺的開篇,為詞的主人公具象化,起到了奠基作用,以下即沿著此線展開與收結。怒發沖冠,語出《史記·刺客列傳》:“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作者借以形容極度忿怒之意。
緊接四句,是為自勵之語。年屆“而立”(實際三十多歲,以舉成數而言),我從軍至今已十多年,且披星戴月,轉戰南北八千里,雖然有一點貢獻,但離既定目標甚遠,只是有如塵土一般微不足道。因此,一定要珍惜光陰,抓緊時機,奮力爭取,及早恢復失土,重整乾坤。否則,自少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啊!
這是上片的基本內容,簡而言之,即:表明自己的渴望立功報國的壯懷與豪情。以下是第二段,即——
下片:表述“還我河山”之高志與決心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靖康恥,指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京師與中原陷落,二帝北擄,北宋滅亡的奇恥大辱。“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是說,要駕著戰車向敵軍陣地長驅直入,連賀蘭山也要踏破它。這里的賀蘭山,原是寧夏與內蒙的界山,當時為金軍占領。此代指敵境,并非實指。
這過片開頭四句,以連續三字短語,以激促的聲調,表露作者的忠于社稷的強烈情愫。現在這大仇大恥未雪,臣子之恨,何時泯滅! 并以“踏破賀蘭山”來表示直搗敵巢的決心。饑餐胡虜肉與渴飲匈奴血,有如蘇舜欽詩句:“馬躍踐胡腸,士渴飲胡血”之詩句,均為作者憤激之語,表達對敵人蹂躪中原,涂炭生靈的切齒痛恨,同時也表明徹底消滅強敵的鐵的決心。
最后,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兩句作全詞的結拍。是說等到恢復失地,統一國家之后,再收兵回朝拜謁皇帝,重過太平日子。
****
岳飛現存詩詞作品,雖然只有這首《滿江紅》、《小重山》和另一首登黃鶴樓的《滿江紅》等三首,但首首均為佳作,特別是現讀的這首詞,是流傳極廣的千古名篇。它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人們的愛國精神。尤其在國難當頭之際,他的堅決抵抗外侮、雪恥報國和忠于社稷的民族英雄業績,連同這首嘉詞,更是鼓舞奮勇前進的號角。故而長期受到廣大人們的喜愛與稱頌。在著作權上,雖然存有爭議,但本書不欲深涉。
上一篇:《兩宋詩歌·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選一)》鑒賞
下一篇:《清代、近代詞·秋瑾·滿江紅·骯臟塵寰》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