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錢江·嶺南春日述懷》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幾番長揖入軍中,談虎聲低恨未窮。
痛哭何人知賈誼,上書今日作陳東。②
養成正氣留河岳,振起雄心問斗虹。
只為憂時終受謗,高懷空自憶精忠。③
【注釋】 ①嶺南: 五嶺 (越城、都龐、萌諸、騎田、大庾五嶺,在湘、贛、粵、桂等省邊境) 以南地區。詩中指廣州。②賈誼: (前201—前169) 西漢洛陽人,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十八歲就以文才出名,文帝時由博士遷太中大夫。因上書主張改革遭到排擠和讒害,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評時政,終未被重用,懷才不遇,壯志難伸。梁懷王騎馬摔死后,賈誼常常痛哭,終至憂郁而死,時僅三十三歲。陳東:(1086—1127) 北宋徽宗時太學生。1125年上書請誅蔡京等六賊。宋欽宗對金求和,陳東率太學生及京城民眾十萬余人伏闕上書,要求抗金。高宗即位后又三次上書,斥責主和派的罪惡,要求重用抵抗派重臣李綱,被宋高宗趙構殺害。③精忠: 指代岳飛。岳飛為抗金名將,屢敗金兵,戰功卓著。因堅持抗敵,反對和議,1142年1月27日被奸相秦檜以 “莫須有” 的罪名殺害。因岳母在岳飛背上刺有 “精忠報國” 四字,所以用 “精忠”代之。
【鑒賞】 這首詩寫于1843年春天,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簽訂之后的半年左右。錢江作為一位曾經親筆起草討敵檄文并積極參加抗英斗爭的詩人,面對這個蒙受國恥的春天,那些請纓抗敵而壯志難酬的往事歷歷如在目前,于是用詩筆抒寫了自己充滿悲憤的愛國情懷。
首聯回顧耿耿于心的往事。錢江是一位頗有謀略的愛國知識分子,在鴉片戰爭時期,他曾幾次三番地到部隊里去拜見軍事將領,出謀獻策。又是 “幾番”,又是“長揖,”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主動投效、請纓殺敵的迫切之情躍然紙上。然而那些手握權柄、尸位素餐的將軍們一談起敵軍就像談起老虎一樣,臉色變了,聲音也低了,那種畏敵如虎、談虎色變的怯懦相,實在令人悵恨不已。
當然,這無窮的悵恨,并非作者所獨有,于是他想起了一些有類似遭遇和感受的歷史人物。漢代的賈誼滿腹經綸,一片丹心,卻終是受到讒害,壯志難伸。人們只看到賈誼傷心痛哭,又有誰能真正理解他的治國之才和報國之心呢?作者鮮明地昭示,自己就是要做一個上書主張抗敵、不怕殺頭的宋代陳東式的人物。兩聯四句,兩組對比: 一是愛國知識分子的 “長揖” 投效而軍中長官卻“談虎聲低”; 一是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像痛哭的賈誼無人理解,而作者仍然矢志不渝,誓作今日之陳東!
這一切究竟為了什么?作者在頸聯中道出了他不顧冷遇、赤心不改的深刻的思想基礎。那就是要像賈誼、陳東那樣,培植一股憂民愛國的民族正氣,使它在祖國的高山大河間留存傳播,要振奮起愛國的雄心,讓它同北斗爭輝,氣貫長虹! 正是這有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的民族正氣和愛國精神,跨越時間和空間,鑄就了賈誼、陳東、岳飛直至作者自己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耿耿忠貞。
然而,近代史上的那一頁卻是格外無情。尾聯一個陡轉,作者沉痛地抒發出胸中的積憤:我只是因為憂時傷世 (為拯救國家民族的危亡而奔走呼號)終于遭到誹謗,帶著滿腔崇高的愛國情懷,只有默默憶念著那些忠而被謗的像岳飛一樣的歷史人物,借此聊以自慰而已。
文章作者:艾虹,陳淑寬
上一篇:愛國詩詞《歐陽修·寶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汪藻·己酉亂后寄常州使君侄》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