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詞·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鑒賞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本篇寫于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秋天。辛棄疾在瓢泉閑度八年之后,被韓侂胄起用為紹興知府、浙東安撫使;嘉康四年三月,調(diào)任鎮(zhèn)江知府,此乃戰(zhàn)略重地,江防要塞。秋日,年已六十五歲的老詞人,登上北固亭,感慨萬端,寫了這篇懷古名作。
《永遇樂》,此調(diào)有平韻、仄韻兩體。仄韻體始自北宋,見于柳永《樂章集》。《詞譜》以蘇軾詞為正體,一百零五字,上片八句、六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平韻調(diào)見于晁補之詞,又名《東吳樂》。
京口,即今江蘇鎮(zhèn)江市,孫權(quán)曾建都于此。以其地有京峴山和城位于長江之口而得名。北固亭,在今鎮(zhèn)江市東北之北固山上,北面長江。又名北顧亭、北固樓。
****
此詞為辛棄疾詞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是數(shù)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篇。大家對它比較熟悉,不擬作逐字逐句的串講,但由于詞中引典用事較多,特加以集中詮釋。
孫仲謀——即三國吳主孫權(quán),其字仲謀,創(chuàng)業(yè)于京口,曾與劉備聯(lián)合,大破曹操軍隊于赤壁。“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乃“英雄孫仲謀無處覓”之倒文。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里的“風流”,是指六朝的歌舞繁華;雨打風吹,取其象征之義,言其歷史變遷和時間考驗。
寄奴——人名,即南朝劉宋武帝劉裕,字德輿,小字寄奴。早年居于京口,家貧。后為東晉北府兵將領(lǐng),曾擊敗桓玄,任十六州都督,鎮(zhèn)守京口,掌東晉大權(quán)。后官至相國封宋王,代晉稱帝后,改國號為宋,即史稱“劉宋”。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這兩句是說當年劉裕北伐,所向披靡。前者,喻指精兵征戰(zhàn);后者,喻氣勢之盛,猶言“氣吞驕虜”。
元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此指代文帝。
封狼居胥——封,即封山。古時在山上筑壇祭天的一種儀式。“狼居胥”,山名,在今內(nèi)蒙西北部,又名狼山。漢武帝時,霍去病曾追擊匈奴至狼山,后封山而還。此后把“封狼居胥”作為開疆拓土、建立戰(zhàn)功的代稱。
倉皇北顧——用劉宋文帝伐魏敗歸之典。元嘉二十七年(450),文帝派王玄謨進攻北魏,后因準備不足,料敵不明,而遭慘敗(見《宋書·王玄謨傳》)。元嘉八年,宋文帝因滑臺失陷,曾作詩說:“惆悵懼遷逝,北顧涕交流”等語,“倉皇北顧”,即指此事,引此典目的在于借古鑒今,提醒今之主政者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讓“倉皇北顧”悲劇重演。但,可惜,正為其言中。
四十三年——作者自紹興三十一年(1161)冬十月,為聯(lián)絡(luò)抗金之事南歸,至寧宗嘉康四年(1204)秋,正好四十三年(一說1162至1205,共四十三年)。京口的對江是揚州的瓜洲渡,所以下文說“望中”。
揚州路——路,行政區(qū)劃名稱,非指道路。此指淮南東路,轄今江蘇北部、安徽東北部一帶,揚州是其首府。烽火,一作“燈火”。
可堪與佛貍祠——可堪,此為否定式,豈想,猶言“怎能”。“佛貍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貍”,他殺敗王玄謨軍后,一直攻到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鑿山筑路,設(shè)行宮于山頂。后來建起武帝廟,即詞中的“佛貍祠”。這里,是借佛貍說金主完顏亮,因金主被嘩變部下射殺于揚州的瓜步鎮(zhèn)龜山寺。
神鴉與社鼓——“神鴉”,指廟里啄食供品的烏鴉;“社鼓”,社日祭祀敲的鼓聲。“神鴉社鼓”,言升平熱鬧的氣象,借以說明人們早已忘了金兵南侵和中原區(qū)曾陷于敵手的恥辱,不思復仇,沉湎于茍安局面。
憑誰與廉頗——“憑誰”,即靠誰。“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為趙國立下許多戰(zhàn)功,因受讒言所害而出奔魏國,最終仍未起用。此處,作者以廉頗自比。說明作者雖已被重新起用,但感到仍未重用,故有難以盡展其才的苦悶。
****
這首詞寫得沉痛悲壯,語言精到,用事引典雖多,但都關(guān)合時事,用得熨貼無隙,不細心體會,不易看出是在用典。因此,該詞篇幅不算太大,但內(nèi)容極為豐賅,思想也甚深沉,雋壯可喜。
作者借用懷古,以言時事,表示了自己一貫的抗金主張,同時反對冒進誤國的“草草行動”。對于當時韓侂胄的積極北伐,給予支持,也對他的草率從事,提出了諷誡。可惜,主政者未予重視,最后歸于失敗。
這個中心思想,體現(xiàn)在全篇的上片與下片之具體描寫之中。上片,主要寫由眼前之景聯(lián)想古代英雄,即:兩個著名的與京口之地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歷史豪杰孫權(quán)與劉裕。這是從正面進行引導與教育;下片,則從反面加以諷規(guī)。即:用劉宋劉裕父子,特別是宋文帝劉義隆之事,告誡當權(quán)者防止類似悲劇重演。舉事犖犖,言辭剴切,其心可鑒。但此事發(fā)展,事與愿違。結(jié)果,自已也遭到株連。
先著在《詞潔》中,將此詞加以概評曰:
發(fā)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氣奔注,筆不得遏。廉頗自擬,慷慨壯懷,如聞其聲。謂此詞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詞味。
清陳廷焯也云:
句句有金石聲音,吾怖其神力。
( 《白雨齋詞話》)
繼昌《左庵詞話》云:“此闋悲壯蒼涼,極詠古能事。”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鑒賞
下一篇:《兩宋詩歌·梅堯臣·汝墳貧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