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這是一首愛國者對割讓臺灣周年的祭詩。作于光緒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1896年5月5日)。去年今日,腐敗的清廷與日本國訂立了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將領(lǐng)土臺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愛國人士極為憤慨。當(dāng)時尚在臺灣的丘逢甲,即馳電清廷抗議。并大聲疾呼臺灣自主,組織義軍抗日,表現(xiàn)出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無奈敵強我弱,缺乏后援,終遭失敗,丘逢甲不得已離臺內(nèi)渡,但愛國之心耿耿,于次年此日情緒難平,于是援筆成詩。
題日“春愁”,乍看很容易想到這是文人墨客傷春之類的作品,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之作。細(xì)讀方知并非如此,乃縈懷國事,心系民生的大感慨之篇。這個“愁”字頗有含意。去年今日,義憤填膺,而今年此日,深知時局維艱,短期之內(nèi),臺灣回歸祖國無望,因此,心中由“憤”轉(zhuǎn)而為“愁”。“愁”而日“春”,則因割讓臺灣之日是夏歷三月,正值春天。寫詩之時正是由于這周年祭日引發(fā)起愛國愁情,故命之為“春愁”。
一般詩詞作品寫春愁,常寫及春景,因春景而抒春愁。這首詩卻一反常規(guī),說因內(nèi)心“春愁”難以排遣,于是強迫自己觀看山景,想借以消愁。誰知不看猶可,一看,竟引得“往事驚心淚欲潸”。“往事”當(dāng)指去年割讓臺灣以來的情事。先是四百萬人(當(dāng)時臺灣人口的總約數(shù))聞訊同哭,憑吊國土的淪喪,繼而是詩人自己率領(lǐng)義軍抗擊日寇,那時或者轉(zhuǎn)戰(zhàn)山林之中,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而終于敗績。如今回首不免心驚。想到大自然的突兀傲岸之偉物——山,是那么堅定不移,曾經(jīng)給多少仁人志士以啟發(fā)(《論語》云:“仁者樂山”),于是百感交集,潸然淚下。
這首詩雖日“春愁”,詩中也寫到“淚”與“哭”,但并不令人覺得氣量狹小。相反,全詩有一種激蕩不平的愛國氣慨,給人以悲中有壯的美感。
上一篇:夏曾佑《丙申三月將改官出都和青來前輩》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蔣智由《久思》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