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詩歌·元好問·歧陽(三首選一)》鑒賞
元好問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
歧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
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
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
這組七律,原作三首,這里選讀一首。它是元好問任南陽(今河南境內)令時所寫。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正月,蒙軍圍攻金朝鳳翔(也叫“歧陽”,今陜西鳳翔縣),四月,城攻破。詩人得知這個消息,心情極為沉痛,于是寫了這首七律。他以悲憤之情描寫了歧陽之役的慘狀,控訴了蒙軍的殘殺罪惡。
* * * *
以下試看各聯的內容——
首聯:遠敘戰爭之果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
百二關河,語出《史記·高祖本紀》,意指山河險固,二萬人可擋百萬人,極言其要。橫,此有“廣被”之意,引申為繁茂。“不橫”,不繁茂,即荒涼。戎馬,這里是指戰爭。暗秦京,使秦京一帶慘淡無光。秦京,秦都咸陽。這里泛指秦地。
這一聯詩大體意思是:關中險固的山河,現已草不長,木不茂,一片荒涼;十年的戰爭,使得秦地慘暗無光。詩人從遠處著筆,放眼時空,指出戰爭所造成的嚴重惡果。
頷聯:近描喪亂之象
歧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
這一聯著重敘寫“秦地難民東遷”之苦難。據《續資治通鑒》云:金哀宗正大八年(即宋理宗紹定四年)四月,“蒙古取金鳳翔,完顏哈達、伊喇布哈遷京兆民于河南。”元好問在《中州集·雷琯詩序》中記載更詳:
客有自關輔來,言秦民之東徙者,余數十萬口,攜持負載,絡繹山谷間。晝飡無糗糒(qiǔbèi, 即干糧), 夕休無室廬, 饑羸暴露,濱死無幾。
這是說,翹首西望鳳翔呵,交通隔阻,音訊斷絕;放眼秦川喲,聞東遷難民啼饑號寒。無來信,語出杜甫詩句:“西憶歧陽信,無人遂卻回。”隴水東流,化用北朝民歌《隴頭歌辭》其三之語。其辭云:“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頸聯:再寫歧陽慘景
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
這一聯再述歧陽城內城外的凄涼景象:原野中雜草枯藤情意深長地纏掩著戰士拋骨;城池上空那無精打采的落日,斜照著劫后空城! 詩人的凄愴之情流滲詩間。
以上三聯是寫實。它以白描筆觸真實地記錄了歧陽城淪陷的種種慘象。其實,詩人只是借歧陽這座城池作為一只“麻雀”來解剖。其真正用意,是對當時類似現象的一種高度概括。下邊是最后一聯,即抒情。
尾聯:細問蒼天何為?
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
蒼蒼,指天的顏色,此用作天的代稱。“細向蒼蒼問”,是細問蒼天。爭,同“怎”。五兵,指矛、戟、鉞、楯、弓矢等五種兵器。這里,詩人化用了一個上古傳說,蚩尤,喻蒙古統治者。
這一聯意思是說:為什么派遣蚩尤這樣的戰神,制造了各種兵器而降禍于人間呢?這里,詩人看到了山河破碎,人民遭災,亡國慘禍迫在眉睫,深深感到問天無路,含冤難伸,甚至已達欲哭無淚的程度。
* * * *
元好問的這種思想感情,在另一首詩里,也有表露。如《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五首,此錄其一首——
慘淡龍蛇日斗爭,干戈直欲盡生靈。
高原水出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
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陘。
這首七律是蒙軍圍城時所寫。壬辰,即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這年正月,蒙古軍圍攻金朝汴京,一度議和,未成,城中糧盡。金哀宗親自出征河朔,因軍事失利,退保歸德。這時元好問正任左司都事,身歷其境,感慨萬千,寫下此組七律。
這首詩在寫法上略異于上一首七律。上一首側重于寫實,只在尾聯抒發積憤的胸懷,指問蒼天為何降禍人間?而這一首,則側重于抒懷,表達了詩人的深切悲痛。
當金朝為元人滅亡之后,他更有“家亡國破此身留”的痛苦,決心不與蒙人合作,不再出仕。但是,對于大好河山的任意蹂讕,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詩人怎能沉默! 于是,在把主要精力放在金代史料的搜集的同時,他還是寫了許多反映歷史現實的篇什。作品中幾乎是字字淚,句句血,在含蓄中蘊藏著無比憤懟。
他在拒仕居家期間,干了一件大好事:這就是他多方搜集金代史料,記錄了約一百多萬字,集了金源文獻之大成,并編輯了金代詩歌總集《中州集》和《壬辰雜編》,籍此保存了金代許多作家、作品,為后世編寫金史提供了許多可靠史料。當然,他的主要貢獻還在于他自己的文學創作,特別是詩詞創作。據清人趙翼云,元好問原有詩歌5700多首,但見于《元遺山集》中的詩歌只有1361首。其中以七古、七律成就最高,而七律尤見工力,受杜詩影響極深。因此,后世若干評論者,常將元好問同杜甫相提并論。
上邊兩首律詩,都是著名佳作,思想感情大體相仿,至于藝術上的特色待我們讀了下一首同題材而不同體裁的五古《雁門道中書所見》之后,一并來分析、賞鑒。
上一篇:《兩宋詩歌·文天祥·正氣歌》鑒賞
下一篇:《兩宋詞·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