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魏風》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伐檀》是《詩經》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廣大讀者所喜聞樂見。詩篇通過伐木者之口,揭露和諷刺了統治者不勞而獲、殘酷掠奪的罪惡行徑。
全詩共三章,每章先從勞動開始,分別以“伐檀”、“伐輻”、“伐輪”開篇,描寫伐木者從事砍伐檀樹制車的勞動和眼前的風光。當這一伙在河邊伐木作車的工人,看到貴族不勞而獲,自己整天辛苦勞作卻一無所有,藏在內心的反抗怒火噴薄而出,即興對剝削者進行了有力的指責:“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三百億、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縣特、縣鶉)兮?”詩篇使用了反詰排句質問剝削者不種不收,為何拿走三百捆稻谷?不狩不獵,為何庭院掛滿野豬肉?這是不要求回答的攻擊性、控訴性的質問。隨著問題的提出,詩人又分別于各章結尾,用反語對統治者的寄生生活給予辛辣的嘲諷:“彼君子兮,不素餐(食、飧)兮!”意思是,作為一個貴族,是不會白白吃飯的! 勞動者對貴族統治者進行的質問與嘲笑,是建立在對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清醒認識之上的。因為他們已經看到,終日辛勤勞動的人卻一無所獲,而不稼不穡、不狩不獵的人卻坐享其成。詩篇針對勞逸不均,不勞而獲這一社會實質性的問題提出質問和嘲諷,有力地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實,表現了勞動人民追求合理生活權利的勇氣和斗志。詩篇表達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也反映了社會歷史的真實,成為現實主義的名篇。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反詰句和反語,且帶有清新剛健的感情和樂觀的情緒,別具一格,具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篇還采用反復迭唱的形式,更有助于感情的表達,并增強詩的韻味。三章詩的句式、內容相同,作者于各章僅作了個別字詞的變易,這樣反復吟詠,使情感表現得更加強烈,揭露、鞭撻得更加深刻有力。詩人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先以“坎坎伐檀”的沉重聲音開篇,引出了一個砍伐、拖運樹木的勞動場面。勞動者辛勤勞苦,可到頭來卻兩手空空,而不耕不獵的“君子”們卻稻谷滿倉,獵物滿庭。這樣的對比,使剝削與被剝削的矛盾愈加顯露,結尾的反問也就顯得更加有力,諷刺也更覺痛快深刻。
上一篇:《亂后逢村叟·唐·杜荀鶴》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兵車行·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