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歌·袁宏道·感事》鑒賞
袁宏道
湘山晴色遠微微,盡日江邊取醉歸。
不見兩關傳露布,尚聞三殿未垂衣。
邊防自古無中下,朝論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亂,一雙白鳥避人飛。
本詩大約寫于萬歷年間,正當明代內憂外患頻仍之際。明朝中葉以來,皇帝往往不臨朝聽政,只經內監傳達旨意。于是就出現了宦官、后妃擅權干預朝政,并與朝官勾結,形成朋黨爭斗,使朝廷日無寧時。這是內憂。至于外患,當時主要兩大禍患;一是歷來的東瀛倭寇犯邊作亂;同時,又有關外女真滿族的頻頻侵擾。特別是詩人所處的萬歷年代,以努爾哈赤為主宰的女真部族進犯朱明王朝的野心日益暴露,成為當時明朝的最大外患。這就是此詩的歷史背景。
****
一、疑詞詮釋:
湘山——一名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湖南岳陽之西洞庭湖中。《史記·秦始皇本記》載:“浮江至湘山祠,……上向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對曰:‘聞之,堯女,舜之妻,死后葬此。”
露布——對不加封的詔書、簡牘之類,或軍中告捷文書之稱謂。所以名“露布”者,謂不經封檢而宣布,使四方速知,亦名“露版。”據《公文緣起》云:“露布之名,漢已有之,但非專用于軍旅耳。”《漢書》載,“何武為刺史,齊心劾奏屬吏,必先露章。漢官儀,凡制書,皆璽封,惟赦贖,令司徒印,露布州郡。”此指軍事捷報之傳遞。
三殿——古代稱“三殿”者有四:①即指三御殿。蔣防《望禁苑祥光》詩云:“樹搖三殿側,反映九城傍”;②宋稱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為“三殿”;③清代以宣和殿、中和殿及太和殿為“三殿”;④麟德殿之別稱。此用第一義,泛指朝廷。
垂衣——即“垂裳”。原是定衣服之制,以辨貴賤,昭示天下以禮也。后用以稱喻盛世之治。《周易·系傳》有注云:“垂衣裳以辨貴賤,乾尊坤卑之義也。”用此,以說明朝廷已失“乾尊坤卑”之制,禮法不張。
白鳥——可以有三解:一曰泛指白羽之鳥,如鶴、鷺之類;二曰天鵝,亦名鵠,俗稱白鳥;三曰,蚊子之別稱。據《本草》附錄云:蚊子,一名白鳥。此詩當指鷗鷺之類。
二、語譯全詩:
晴空流云,遠遠君山可見依稀;
盡日江邊,頻頻澆酒醉語歔欷。
關塞杳杳,不見報捷耀軍威;
御殿蕭蕭,也無懸掛盛世旂。
邊境防衛,歷來重視兵精馬肥;
朝廷議政,絕對難容不辨是非。
西山噬日,秋草平沙罩落暉;
鷗鷺依偎,來了生人遠飛飛。
****
詩人在此營造了一個什么意境?詩篇到底要告示人們什么?
讀完全詩給予人們一個強烈印象是:秋暮晴日,江邊醉漢,在酒后吐“真言”——
邊關吃緊,邊軍屢屢敗北,邊民常常遭劫;
朝內君主失政,尊卑越位,內廷專權,朋黨為奸,無是無非,黑白顛倒;
有識之士,沉沒草萊,一片混亂,只得隱避深山。
這正是詩歌在揭去外衣之后,顯露給人們的真相——明代萬歷前后的真實狀況。
何以見得?有以下幾點可作佐證:
第一,詩歌寫作的歷史背景
正如前述明朝中葉以來,內憂深重,外患頻仍。其內憂,主要是皇帝長期不臨朝聽政,由內監傳達圣意,往往是歪曲或僭越,加以內廷后妃與內監,進而與朝官相勾結,大事干政,同閣僚對立,政令不暢,是非顛倒,朝政腐敗。此其佐證之一。
第二,可以證之于詩人其他作品這方面作品甚多,比如五古——
三年憂國計,鬢發飄霜霰。……倭奴逼朝鮮,虛費百億萬。竭盡中國膏,不聞闕只箭。東虜近乘勝,虛聲震京甸。我兵折大將,腹背兩受戰。……志士立功名,不在麒麟殿。卑官如冶場,英雄聽鍛煉。
( 《送劉都諫左遷遼東苑馬寺簿》)
又如五律《登高有懷》詩云——
秋菊開誰對,寒郊望更新。乾坤東逝水,車馬北來塵。屈指悲時事,停懷憶遠人。汀花與岸草,何處不傷神。
這些詩言之鑿鑿,有情有物,聲色俱佳,且寄意遙深。他的憤慨現實政治,關懷民生民瘼的作品,還有《逋賦謠》、《猛虎行》、《京洛篇》和《竹枝詞》等等。
第三,他的詩文理論,也可從旁供證
公安派詩歌創作的基本觀點,是“抒發性靈,不拘格套”。也就是說,他反對貴古賤今,蹈襲擬古;提倡文學要抒發真情實感,還要有獨創精神;在屬文賦詩中,“文必貴質”。他們并不排斥有質的文,而是反對有文無質。袁宏道在《行素園存稿引》中,曾強調地說過:“物之傳者必以質,文之不傳者非曰不工,質不至也。”又說“行世者必真,悅俗者必媚。真久必見,媚久必厭,自然之理也。”
這些為文賦詩的道理,在上述引到的詩歌中多所體現。特別是《感事》這一篇,值得加以深察。因為此詩與其他詩歌有所不同。構思奇巧,措辭含蓄,語調委婉,如不能以其之矛去戮其之盾,恐怕容易為那些帶膜的詩語所塞目蒙騙,見不到真相,悟不到真情。比如中間兩聯,說得多含蓄婉轉,不溫不火,甚至反話正說,令你難以摸到作者的真正旨意。
上一篇:《兩宋詩歌·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選一)》鑒賞
下一篇:《兩宋詞·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