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
明月愛流水,一輪池上明;
水亦愛明月,金波徹底清。
愛水兼愛月,有客登西亭。
其時萬籟寂,秋花呈微馨。
荷珠不甚惜,風來一齊傾。
露零螢光濕,屐響蛩語停。
感此元化理,形骸付空冥。
坐久并忘我,何處塵慮攖?
鐘聲偶然來,起念知三更,
當我起念時,天亦微云生。
這首《水西亭夜坐》是寫景寫情的詩。詩人陶醉在靜謐的大自然中,悟出哲理,忘記塵世的煩惱。
月明夜深,到水西亭靜坐默察并凝思。此時的景物是池上月色皎潔,月下流水澄清,月與水相親相愛。作者愛水又愛月,陶醉在夜景之中。
作者先寫外靜,月夜萬籟俱寂。因為靜,秋花的清香日間不覺,夜間撲鼻;也因為靜,荷葉上的露珠風來齊傾時滾落池中,滴嗒可聞。沾露的螢火蟲粘在荷上,不飛也不動,又使境靜;鞋響,昆蟲受驚,停止鳴叫,更使境靜。周圍安謐,天地寧寂,詩人處于外靜之中。
大自然靜中有動,作者感受到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玄妙。作者自己,則是外靜內動,也許由自然界的變化,悟出了世事的深哲之理。
秋花靜夜香。對于有些細微事物,必須處境無煩擾,本人又敏感,才能體味到它的存在;否則,便誤有為無,陷入遲鈍。
荷珠風來傾。風打破了平衡,改變了局面;對各種風,不可等閑視之。
螢濕飛不得。受縛負重,決不能自由飛舉;輕裝上陣,才會盡情翱翔。
鞋響蟲聲停。遭驚駭,便萬籟齊喑;得佳境,則歌聲歡悅。
作者進一步寫內靜。從“形骸付空冥”到“坐久并忘我”,是深層的靜。他托體于蒼天,身心歸入大自然,與萬物溶合為一,從而達到“無我”的境界。此時詩人身心進入了內靜,即摒絕思念,無牽無掛,超脫塵俗,哪兒還去為不必要的思慮所糾纏?由外靜進入內靜,內外俱靜;外靜促成內靜,內靜更感外靜。作者之所以在靜夜“坐久并忘我”,其原因正在于此。
無論外靜、內靜,靜止不過是運動的特殊形式,終于運動打破靜止。“鐘聲偶然來”,沒有了外靜,內靜也就受到干擾。“起念知三更”又復歸自我,返回塵世。所以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就全詩看,作者追求清靜,熱愛光明,正反映了社會的污濁與黑暗。他陶醉于境靜、心靜,正說明他看透了塵世,厭惡一切的紛煩。他不滿現實,又不肯為求功名富貴去同流合污,于是便避禍而不問世事,做到潔身自好,倒反而悠哉樂哉。在這里,也可看出作者是深諳禍福相因的哲理的。
上一篇:《水口行舟二首(其一)·[宋]朱熹》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水調歌頭·滄浪亭·[宋]蘇舜欽》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