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瀾·柳梢青》原文賞析
雨晝風宵。匆匆時節,容易花朝。移樹流鶯,過墻蝴蝶,春被鄰邀。垂楊禁得愁銷?漸折盡、長亭翠條。望遍征帆,知人心苦,只有江潮。
這首詞寫的是春天的相思。面對著流逝春光的思婦,盼不到游子的歸來,相思無限,痛苦不已。中心是寫相思,卻不直寫相思,反而著意寫思婦目中的春景,透過景物的變化來吐訴韶華易逝的感傷和游子不歸的凄楚。景因情設,情緣景生,委婉含蓄,真摯動人。
上片全是寫景,但并非純客觀的描寫,而是寫被思婦感受到的景。開端三句,簡潔地勾勒出在風雨中消逝的春光。“雨晝風宵”是互文,謂自晝至夜風雨不停。古人把夏歷二月十五日定為百花生日,稱為花朝。花朝是春光最濃的時節,但風雨消蝕,百花凋零,好不凄涼。觸景傷情,自然促使思婦產生韶華易逝、青春難駐的感傷。何況離人未歸,深閨獨處,更覺春景并非為我所設,“移樹流鶯,過墻蝴蝶”,似乎都不愿與我作伴,被那些夫妻廝守、家人團聚的鄰居邀走了。這一奇巧的構想,含蓄委婉地抒發了思婦孤獨、寂寞、傷感、哀怨的情懷。
下片由院中景轉到寫江邊景。在眾多景物中僅寫長亭邊的垂楊。古人送別,折楊柳枝相贈,垂楊縱有千縷萬條,也禁不得離人的攀折,所以作者設問:“垂楊禁得愁銷?”“禁得”即“怎禁得”。何以作此設問呢?接下去就回答:“漸折盡、長亭翠條。”長亭是送別之地,離人不斷,長亭邊的翠條也漸漸折盡了。昔日思婦也曾在此折柳送別,而今卻見翠條折盡,而不見游子歸來,睹物傷情,倍覺魂銷。何況盡日佇立江頭,“望遍征帆”,依然望不來返家的游子,傷感之情便化為刻苦的相思。可是,有誰知我相思之苦呢?想來想去,憤然斷定,“知人心苦,只有江潮”。結尾這八個字,簡潔明快,卻表現了豐富的感情。本來,“知人心苦”者只有人而不可能是物,可是偏偏要說“只有江潮”,可見茫茫人寰之中并沒有知人心者,思婦的處境何等孤寂悲涼啊!這是一層。別的人不能“知人心苦”,猶有可說,自己日思夜想的心上人應該“知人心苦”了吧。然而他卻離家不返,“望遍征帆”也不見歸來,可見他也并非“知人心苦”的人,思婦怨恨之情不言自現。這是第二層。有情的人不能“知人心苦”,無情的物反而能知人心苦,可是,江上眾多的事物中為什么知人者偏偏“只有江潮”呢?因為起伏漲落的江潮,恰似自己翻騰波動的心潮,心潮追逐江潮動蕩不安,所以斷言“知人心苦,只有江潮”。這是第三層,寥寥八個字把豐富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詞也就此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無限的回味。
上一篇:《萬樹·楊柳枝》原文賞析
下一篇:《柳如是·夢江南》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