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雙卿·惜黃花慢》原文賞析
孤雁
碧盡遙天。但暮霞散綺,碎剪紅鮮。聽時愁近,望時怕遠,孤鴻一個,去向誰邊?素霜已冷蘆花渚,更休倩、鷗鷺相憐。暗自眠。鳳凰縱好,寧是姻緣? 凄涼勸你無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粱初盡,網羅正苦,夢魂易警,幾處寒煙。斷腸可是嬋娟意,寸心里、多少纏綿!夜未閑。倦飛誤宿平田。
賀雙卿是清初一位很不幸的女詞人。雍正十年(1732),年十八,嫁與樵家子周某。周某長雙卿十余歲,極為暴虐,其母——亦即雙卿的婆婆也十分兇惡。雙卿貌美而多才,性情柔順而體弱,在夫家終因不堪虐待,勞瘁至死。這首詞詠“孤雁”,據說雙卿“暮時左攜帚,右挾畚,自場歸,見孤雁哀鳴投圩中宿焉,乃西向佇立而望。其姑自后叱之,墮畚于地。雙卿素膽小,易驚,久疾益虛損,聞暗響即怔忪不寧,姑以此特苦之,乃為孤雁詞”(《西清散記》卷三)。古代詩詞里有不少詠孤雁之作,但象這樣婉曲地寓寫了封建制度及封建禮教重壓之下一位普通勞動婦女之悲慘命運的作品卻不經見。清代詞論家陳廷焯說:“讀完令人泣下數行。”(《白雨齋詞話》卷五)可見它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詞的開始描繪了一個美麗的黃昏。遠處是碧色的晴空,晚霞如剪碎的羅綺一般紅艷而鮮明。在這背景下出現的孤雁與環境是很不協調的。作者似有意如此布局,以示它的出現很不適宜:給美麗的黃昏染上幾分凄涼。“聽時愁近,望時怕遠”二句,寫出了作者看見孤雁時的特殊心情,因怕它的哀鳴而愁它飛近,因同情它的孤零無依而怕它飛遠。這孤雁卻也似在凄苦徬徨,不知飛向何處是好。至此,作者正面接觸詞題,而著重抒寫孤雁的凄苦徬徨的心理。在古代民間詞中以鳥類為題材的作品往往用擬人化的方法,使它與作者對話,如敦煌曲子詞《鵲踏枝》的靈鵲和宋代無名氏的《御街行》的孤雁,寫主體與它們直接對話,以特殊的方式表達了主體的情緒。雙卿也采用了這種擬人化的方法,而與孤雁相互對話。為何徬徨呢?孤雁說,水渚的蘆花叢已蓋上了寒霜,無法在那里生活了,不需要鷗鷺等輩來可憐,自己已習慣孤眠,仙鳥鳳凰高不可攀,不可能與之結為好的姻緣。這就是它依然孤獨地離開蘆花渚的原因,但今后的去向又頗難定。通過自訴,孤雁的高傲性格和不幸身世已表達出來了。詞的過變與上闋緊密銜接,詞意不斷。主體聽了孤雁的自訴,甚表同情,她以處逆為順、自我忍受的人生哲理來相勸,勸它最好默默無言,只要有維持生命的最低生活條件——一沙半水便忍耐地度日了。這反映了主體的人生態度。孤雁再次訴說苦衷:稻粱已沒有了,只有幾處寒煙,還經常耽心弋者網羅的捕捉,零丁孤苦,膽戰心驚,所以只得離開那個貧乏而險惡的環境。現在對于孤雁的徬徨可以理解了:它留戀故地,情意牽連,但不得不離去,而又走投無路,到了一種絕望的困境。“嬋娟”此指情意牽連之狀,出自南朝文人江淹《去故鄉賦》“情嬋娟而未罷,愁爛漫而方滋”。結果這只孤雁的命運更悲慘了。入夜后它飛得太疲倦,不擇地而落下,誰知誤宿在荒野的平田。這里竟連“一沙半水”也沒有,“哀鳴投于圩中”,它必將因困倦饑寒而死去。詞的結尾雖未寫出這層意思,但已經暗示這悲劇的必然了。
此詞的寄托之意是較為明顯的。孤雁的貧乏險惡環境,凄苦徬徨的心情,因走投無路而誤宿平田的悲劇命運,這些正是作者自己一生的寫照。它以詠物方式和擬人方法表現出來便生動形象,詞意細膩婉約,而且層層深入。前人從儒家“溫柔敦厚”的詩教觀點來理解此詞,認為詞旨“悲怨而忠厚”,這是誤解。事實上詞中的悲怨之意已達到驚心動魄的程度,它是普通貧苦婦女身陷絕境的最后的呼聲。我們可以想見作者雙卿竟如這只孤雁一樣在“平田”結束了悲苦勞瘁的一生。
上一篇:《蔡松年·念奴嬌》原文賞析
下一篇:《瞿祐·摸魚兒》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