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在李商隱的詩中,這是一首近于口語化而明白易懂的詩。但易懂不等于膚淺,此詩的特點是:文字淺顯而意境深遠,意象鮮明而感情含蓄。因此成為一首流傳千古而百讀不厭的杰作。
由于詩的標題有的稱為《夜雨寄北》,有的稱為《夜雨寄內》,所以在理解上也有不同的側重面?!凹膬取弊匀粚V讣慕o妻子,而“寄北”則可泛指寄給親友,當然也可包括妻子在內。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并不影響對原詩意境的理解。這里我們就把它作為詩人寄給他所深切懷念的故鄉親人和朋友去理解吧!
這首詩之所以膾炙人口,除了其所表現的感情真摯感人外,和它在藝術表現上的獨特構思也有密切聯系。作者并不懂得心理學,但他卻巧妙地運用了意緒流動和時空飛躍轉換的手法,構建了一個跨度大、容量也大的藝術境界,牽動了千萬讀者的心靈,勾起了審美主體的無窮意緒流程,顯示出作品的強大的藝術魅力。
李商隱是河南人,由于受到牛、李黨爭之禍牽連,被貶謫到四川一帶,寄人籬下,過著幕僚生活,直到唐宣宗大中十年(856)才隨東川節度使柳仲郢經梓州回到長安?!兑褂昙谋薄反蠹s寫于大中二年(848),當時,他正滯留四川。家鄉親友來詢問何時能歸去?然而詩人因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感到歸期渺茫,內心的痛苦和對親友的思念之情是可想而知的。那正是秋雨連綿的惱人季節,詩人正因居于巴山蜀水之間;一夜秋雨使池水都上漲了,可見雨勢不小,這對思歸無計的詩人來說,點點滴滴都會令人心碎,實在是不堪言說。在這種情景下,詩人只能藉助想象的翅膀,把心靈飛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和親友相見,并出神入化地建構了虛擬的意象,呈現出和親人會晤西窗,促膝絮語的場面。暢敘久別重逢,自然有說不完的別緒離情,談到深夜,多次剪燭,不能休止。內心歡悅之情,卓然可見。更妙的是:在虛擬的歡聚場面中,詩人又把想象的翅膀,抖然拉回到巴山夜雨的凄楚境界之中,把詩人此時此地之痛苦處境,轉化為虛擬中的幸福會晤時之回憶。使人感到詩人眼前的痛苦處境,已成為“不堪回首話當年”的回憶,似乎詩人已實現了與親友歡聚的愿望。短短四句詩,竟然表現出心靈的曲折復雜的跌宕變化,實在是匠心獨運,妙不可言。
究竟妙在哪里?我想至少有兩點是可得而言的:首先是詩人充分發揮了藝術想象力,把此時此地的痛苦之情變為流動的意緒,編織成一條無窮盡的、循環往復的意緒流程。在這流程中,時而痛苦,時而歡悅,跌宕起伏。在痛苦的現實中,有對未來的歡悅的美好想象;在對未來的虛擬歡悅中,又有痛苦的回憶。這種痛苦與歡樂交替的流動意緒,使感情逐層深化,以至無窮,就象那纏綿不盡的蠶絲,纏絞著人們的思緒。正所謂“剪不斷,理還亂”,其中包含的感情意蘊,實在是玩味不盡的。其次是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時空意識自由跳躍和轉換的手法,把詩的意境擴展到極其廣闊的天地之中。就時間觀念來說,時而現在,時而未來,時而過去;就空間觀念而言,時而巴山夜雨,時而西窗剪燭。所有這些時空跨度很大的轉換,正是藝術想象所具有的自由性和任意性的特殊功能,也就是劉勰在談神思時說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王士貞說的“興會神到”。但就感情的發展和流動而言,它又是合乎邏輯的不斷深化的過程。再加以作者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去表現感情的變化,渲染了和感情變化相一致的環境氛圍,使巴山夜雨、西窗剪燭這兩種載然不同的畫面交替出現,情景交融,構成鮮明而深遠的意境,把讀者的意緒引向無限。這正是這首詩具有永久藝術魅力的奧秘所在。
上一篇: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天仙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