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蜀相》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杜 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②?錦官城外柏森森③。
映階碧草自春色④,隔葉黃鸝空好音⑤。
三顧頻煩天下計⑥,兩朝開濟老臣心⑦。
出師未捷身先死⑧,長使英雄淚滿襟。
〔注釋〕
①本篇選自杜甫《杜工部集》。蜀相,指諸葛亮。②在今成都南郊。③錦官城,在成都城西南部,漢代主管織錦業的官員居此,故稱。后作為成都的別稱。森森,高大茂密貌。④自春色,自為春色。⑤空好音,空作好音。⑥三顧,指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頻煩,多次煩勞,反復諮詢。天下計,指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東連孫權,北抗曹操,西取劉璋,三分天下的謀國方略。諸葛亮《出師表》:“先帝(指劉備)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⑦兩朝開濟,指諸葛亮先輔佐先主劉備開創帝業,后又輔佐后主劉禪鞏固帝業。⑧出師未捷,指“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出師表》)的理想未得實現。《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諸葛亮出師伐魏,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抗于渭南。其年八月,病卒于軍中,時年五十四。
〔分析〕
詩作題名“蜀相”,鮮明醒目地點明了所寫的對象。公元211年,劉備在四川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因為四川原是古代蜀國的地方,所以后人稱劉備建立的政權為蜀漢政權,諸葛亮也就被稱為“蜀相”了。
這首詩寫于公元760年,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后,詩人流落西南,定居成都,這也是詩人第一次來到成都。成都是蜀漢的舊都,在城郊有諸葛亮的祠廟。諸葛亮是三國時叱咤風云的人物,他輔助劉備,聯孫抗曹,建立了蜀漢政權,更有雄心平定中原,統一中國,杜甫對他是極為景仰的,“諸葛大名垂宇宙”(《詠懷古跡五首》其一),正是他對諸葛亮的高度評價。來到成都,詩人自然急切地想去拜謁先賢,首聯二句一問一答,不疑而問,自問自答,正是為了表達詩人思慕先賢的感情。為了更好地突出這一偉大的歷史人物,諸葛祠在成都郊外,詩中不說“成都城外”而說“錦官城外”是因為成都在漢時織錦業很發達,國家曾在此地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之稱。另外,稱之為錦官城,亦使人感到成都城明麗秀美,繁華如錦,使詩句有一種美感。作者用“錦官城外柏森森”對諸葛祠的環境作了集中的描繪:遠遠望去,只見那里古柏茂密,蒼蒼郁郁,顯得莊嚴、肅穆,其中深深地蘊含著詩人對先賢長久以來的崇敬愛慕之情。
走近祠前,映入眼中的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春色:祠前階下,鋪映著萋萋芳草;樹上枝頭,輕啼出宛囀鶯語,真可說是良辰美景了,然而詩人卻說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都有“白白”的意思,也就是說,春色再艷,鳥聲再美,都是空有徒勞的,詩人既無心看,也無心聽。這里,詩人的感情與景物是不相一致的,引起這種矛盾的原因卻正是詩人崇高的品格,國家動亂,人民苦難,詩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已近破滅,憂心如焚,那里還有什么心思去觀賞春景呢?憑吊古跡,感慨現實,詩人心潮澎湃,沉緬在對古人的追思之中。
五、六兩句,把我們帶到了戰亂不息的三國時代。劉備三次拜訪隱居南陽的諸葛亮,和他共商天下大計,諸葛亮感恩知己,出山相助,輔助劉備開創了蜀漢基業,之后,又幫助后主劉禪繼業。二十八年中,對劉氏父子忠心耿耿,為復興漢室嘔心瀝血。對于這樣一個“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而建立功業的人物詩人是傾心仰慕的。“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正是以最精簡的文筆總括了諸葛亮的一生功績,刻劃了他的偉大形象,也寄寓著詩人的希望,希望能有這樣的政治家來匡救天下,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
然而,諸葛亮沒有能完成他光復大業的理想。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他率領軍隊伐魏,在五丈原(今陜西郿縣西北)和司馬懿的軍隊相峙百余日,八月,病死在軍中,年僅五十四歲。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品格使后代的英雄敬仰,他的壯志未酬又使后人痛惜,懷古傷今,作者不禁熱淚縱橫,寫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二句感情充溢,深沉的詩句,它激起了后世英雄的同感,道出了天下有抱負之士的共同心聲,宋代的名將宗澤在臨終前不就高誦著這二句詩嗎?
這是一首憑吊古人的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然而無論寫景抒情,它都有一個基點,那就是全詩始終寄寓著憂國憂民的感情。在寫景中,蘊含著詩人憂念時世的沉重心情。在追念中,寄托著詩人的政治理想,這也正是詩人對胸懷天下、濟世扶危的諸葛亮極度崇敬,愛慕,對諸葛亮的不幸結局痛惜的原因。從這首詩中,我們又一次看到了杜甫作為一個現實主義的詩人,作為一個人民的詩人的偉大之處。
〔評說〕
高棅《唐詩品匯》:“劉云:全首如此一字一淚矣。”又云:“千年遺下此語,使人意傷。”
李沂《唐詩援》:“起語蕭散悲涼,便堪下淚。”
仇兆鰲《杜詩詳注》:“‘天下計’,見匡時雄略;‘老臣心’,見報國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摯悲壯,結作痛心酸鼻語,方有精神。宋宗簡公歸歿時誦此二語,千載英雄有同感也。”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詩意豪邁哀頓,具有無數屈折,后來匹此,惟李商隱《籌筆驛》耳。”
上一篇:散文賦《虎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蜀道難》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