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東西門行
鴻雁出塞北,乃至無人鄉。舉翅萬余里,行止自成行。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田中有轉蓬,隨風遠飄揚。長與故根絕,萬歲不相當。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旁。冉冉老將至,何時反故鄉?神龍藏深淵,猛虎步高崗。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卻東西門行》,樂府歌曲名。本詩通過對長年征戰在外的老戰士強烈思鄉之情的描述,反映了連年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戰爭,在曹操一生政治活動中占著極大比重。從30歲拜騎都尉,隨皇甫嵩、朱鎮壓黃巾起義開始,至死也沒有說離過軍事活動。因此,他深知出征戰士的生活境遇和他們的心理。《苦寒行》寫征夫們艱苦的軍旅生活,本詩就細致入微地寫出了征夫們深沉的思歸情懷。
“自古知兵非好戰”,曹操自己統兵打仗, 他說是“不得已也”,因此他能夠體恤戰士和老百姓的心愿。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 218年),64歲的曹操曾頒行《贍給災民令》,其中說: “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于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自然災害、戰爭給老百姓造成的禍害,都使他深感憂傷。 “令”中的“憂”和詩中的愁,正是一脈相通的。
全詩共寫了四層意思。 “鴻雁出塞北”到“春日復北翔”六句,描寫生在長城以北的大雁,隨著季節變化而作或南或北的“萬里”遷徒的情景;而大雁正是勾起人們鄉情的東西。 “田中有轉蓬”到“萬歲不相當”四句,藝術構思同前六句相似,也是因物起興,用離開原根隨秋風飄蕩、永遠難和故根結合的飛蓬,來比喻人遠離故土,飄泊不定,命運難卜。經過“鴻雁”、 “轉蓬”兩層比喻的鋪墊,非常自然而確切地引出了征夫無限的鄉愁。 “奈何此征夫”到“何時反故鄉”六句,形象而具體地描寫了常年征戰在外的戰士,過著馬不卸鞍,人不解甲的艱苦生活,現在又行將老矣,他從內心發出了“何時反故鄉”的質問,也是一句變相的抗議!最后四句仍然運用比喻和聯想來深化鄉愁,并說明思念故鄉是完全合乎情理的。連龍、虎、狐貍都不離開故地,作為有思想感情的人,怎么能夠不眷戀自己生長的家鄉呢?
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比喻十分豐富和貼切。可以說全詩基本上是由比喻構成的,但因引用的事物:鴻雁、飛蓬、龍、虎、狐貍,情況各不相同,比喻的內容和角度也不一樣,完全沒有過量、或重復、雷同的感覺,只顯出比喻的多采多姿,使全詩具有反復詠嘆,難以自已的民歌風味。詩的主題本是寫征夫鄉思的,但整個二十句中,真正寫征夫的卻只有六句,不過,由于這些比喻都是圍繞物與故土關系這一中心點來寫的,因此產生了不寫征夫卻處處見思鄉如渴的征夫的藝術效果。
上一篇:華山畿·夜相思|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去婦詩|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