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廣謫仙怨》原文賞析
聞之唐明皇登駱谷之時,有思賢之意。是以終戡大亂,旋返舊京。余以為明皇見機,早規入蜀。故雖倉皇遷徒,而事勢昭然。不然,靈武之眾,焉得嗣君?勤王之師,孰為標目?登谷遐覽,意在斯乎?屢遷而存,古有明鑒。竇康之意,今更廣之
玄菟千里烽煙,鐵騎縱橫柳邊。玉帳牙旗逡遁,燕南趙北騷然。
相臣狡兔求窟,國論傷禽畏弦。早避漁陽鼙鼓,后人休笑開天。
作者以詞表達政見,作于 “甲午”戰敗后第二年。詞中為外侵內亂憂慮,並建議朝廷學唐明皇入蜀而遷都備戰。題下小序較長,作者認為唐明皇入蜀之舉是正確的,“雖倉皇遷徙,而事勢昭然。”由此李亨得以嗣位靈武,唐軍得以重整旗鼓,“安史之亂”終為平息。這一段歷史向無褒語,唯文廷式認為于無可奈何之時亦為上策,真可謂超拔之見。
序文說古,正文論今。上闋寫甲午之役給國家造成的深重災難?!靶恕?,漢郡名,原在今朝鮮咸鏡道及吉林南部,后徙沈陽一帶?!傲叀?,指邊墻,清初為防北方少數民族,特于遼寧鳳城至山海關,開原至發特哈,插柳結繩以定內外,謂之柳條邊?!靶饲Ю锓闊煛?,指甲午戰爭中,日寇從平壤一帶迅速北侵,占領營口、牛莊、遼陽等地?!拌F騎”,指日軍,他們燒殺搶擄,肆無忌憚,在旅順市,僅得活36人。“玉帳”,主帥所在處,代主帥?!把榔臁保娗按笃?,代軍前衛將。“逡遁”,猶豫不前。在李鴻章指揮下的陸海軍,“畏葸延宕”,戰無不敗,致使日、俄、英、德等列強,得寸進尺,爭相割地,而大清帝國喪權辱國,江河日下?!把唷薄ⅰ摆w”,原指戰國二雄,位于今河北北部、南部等地區,這里指京都、中原。前兩句突出敵人氣焰囂張,軍情緊急,后兩句突出戰將無能,國勢衰弱。上闋就在一片混亂氣氛的描寫中結束。
下闋對朝廷進行揭露,並提出遷都主張?!跋喑肌保闯⒁?,此指李鴻章等。作者曾聯合五十余名京官上《聯銜糾參督臣植黨疏》,指出“李鴻章一日不去”,“三軍之氣一日不能振作,潰敗之局一日不能挽回。”“狡兔求窟”,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中“狡兔有三窟”的故事,揭露李鴻章等,權傾京師,乾綱獨斷,植黨營私,怙私縱敵?!拔墓偃皇?,武官四只手”,這是當時人民對清朝廷的譏諷。“國論”,關于國家的計策議論。“傷禽畏弦”,出《戰國策》: “傷弓之鳥,聞弦音烈而高飛?!币庵赋⑸舷氯珞@弓之鳥,盡是一派投降言論?!皾O陽”,唐郡名,此指安祿山反叛之地范陽?!败惫摹?,軍用小鼓、銅鼓?!皾O陽鼙鼓”,代安祿山反叛之事,語出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此指日寇等列強入侵?!伴_天”,開元,天寶,唐明皇年號。這兩句是說,清王朝應考慮速避寇亂,盡早遷都,方為上策,后人是不會笑話的。經對比闡述,作者于詞尾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可謂水到渠成,奔馬收韁。
《知寒軒談薈》說,甲午之役中,文廷式及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等力主抗戰,“適平壤陷,軍覆勢迫,主戰者抗疏請西幸,空都城以予之,彼必不敢來,來亦易圍攻?!边w都之見未必高明,但文等痛斥投降派,反對妥協,精神極為可貴。詞自蘇辛后“無意不可入”,但象文詞這樣直接談政治主張的,此前尚不多見。
“詞家用事最難,要體認著題,融化不澀” (張炎《詞源》)。此詞由唐說清,由唐明皇入蜀,提出清朝廷遷都,先寫外患,后寫內亂,慷慨陳詞,盡抒己見。詞中用“千里烽煙”、“鐵騎縱橫”與“玉帳牙旗”“相臣”、“國論”對比,態度鮮明,擊中要害。全詞恣肆蒼勁,氣格出眾。
上一篇:《陳維崧·師師令》原文賞析
下一篇:《耶律鑄·憶秦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