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化成萬祀,道光八野〔2〕;人握珠璧,文奮鸞龍。其以立言垂不朽者,不僅數公,茲就師友之間,鉆仰所逮。或親炙言論,或私淑諸人,所知在此也〔3〕。即
卅年游學江湖,受知場屋〔4〕,巨公名德辱收之者,亦不僅數公〔5〕。眾制分門,元音異器,茲集局于四六一體〔6〕,道則共貫,藝有獨工,所錄在此也。
此數公者,通儒上材〔7〕。或修述樸學,傳薪賈鄭〔8〕;或喁于樂府,嗣響雅騷〔9〕。傳世行遠,不名一技。茲集發于生徒之請,綜為駢儷之則。采片石于抵鵲之山,掛只鱗于游龍之淵〔10〕,所業在此也。
夫一奇一偶,數相生而相成;尚質尚文,道日衍而日盛〔11〕。旸谷幽都之名,古史工于屬對〔12〕;覯閔受侮之句,葩經已有儷言〔13〕,道其緣起,略見源流。蓋琴無取乎偏弦之張,錦非倚乎獨繭之剝〔14〕。以多為貴,雙詞非駢拇也;沿飾得奇,偶語非重臺也〔15〕。要其挦扯雖富,不害性靈;開闔自如,善養吾氣〔16〕。敷陳士行,蔚宗以論史〔17〕;鉤抉文心,彥如以談藝〔18〕。而必左袒秦漢,右居韓歐,排齊梁為江河之下,指王楊為刀圭之誤〔19〕,不其過歟!然而,醇甘所以養生,或曰腐腸之藥;笙簧所以悅聽,或曰亂雅之音〔20〕。是故言不居要,則藻豐而傷繁;文不師古,則思騖而近謬。鉛黛飾容,夫豈盼倩之質〔21〕;旌旗列仗,乃非節制之師。雖復硬語橫空,巧思合綺〔22〕;好馳驟而前規亡,貪掎摭而真精失〔23〕。其有擺脫凡近,規初祖〔24〕;真宰不存,形似取具〔25〕;屋下架屋,歧途又歧。又其下者,剪裁經文而邊幅益儉,揣摩時好而氣息愈囂。啟事則吏曹公言,數典則俳優小說〔26〕。其不得仰配于古文詞宜矣。
得友多聞,恭承大雅〔27〕,伐柯之則不遠,吹律之秘可睹〔28〕。規之前賢,則異代接武;準之選理,則殊涂同歸。用是合為編,質諸百代。枚馬并世而遲速不謀,卜顓一師而與拒相左〔29〕。諸君語羞雷同,出則轍合,所以貴也。至于撰錄矜慎,服膺有年〔30〕。抄撮寡約,染指可飽〔31〕。今之所集,多少不均;良以方朔萬言,阮咸三語〔32〕,酌理以為富,愜心不尚奢,各有當焉。名山之托,仆非其人,觀者諒之,靡苛以例可耳。
【注 釋】
〔1〕八家四六文:指吳自己選編的一部駢文選本。
〔2〕道光:道德的光輝。《晉書·汝南王亮傳》史臣曰:“有晉郁興,載崇藩翰,分茅賜瑞,道光恒典。”
〔3〕私淑:私善。范成大《寄題新昌小道阮詩》:“勿云私淑小邑,可以匹林大邦。”后遂稱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為“私淑”。
〔4〕江湖:泛指五湖四海各地。 場屋:科舉時代試士場所之稱,一名科場。《宋史·陳彭年傳》:“彭年,太平興國中,舉進士在場屋間,頗有雋名。”
〔5〕名德:德高望重。《晉書·庾冰傳》:“冰字季堅,兄亮以名德流訓,冰以雅素垂風。” 元音:即母音。
〔6〕四六一體:即駢文。因以四字六字為對偶故名。
〔7〕通儒:指博通古今,學識淵博的儒者。《尉繚子·治本》:“野物不為犧牲,雜學不為通儒。”
〔8〕樸學:本指上古樸質之學。《漢書·歐陽生傳》:“(倪)寬有俊才,初見武帝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乃從寬問一篇。”后泛指經學為樸學。 賈鄭:指漢代賈逵和鄭玄。賈逵為后漢經學家,精通《左傳》,官至侍中。鄭玄乃東漢時學者。
〔9〕樂府:詩體名。初指樂府官署所采制的詩歌,后將魏晉至唐可以入樂的詩歌以及仿樂府古題的作品,統稱樂府。宋以后的詞、散曲、劇曲配樂,有時也稱樂府。 雅騷:指《詩經》和《楚辭》。
〔10〕抵鵲之山:未詳。
〔11〕尚質尚文:即崇尚文采與崇尚質樸。
〔12〕旸谷:日所出處。《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傳:“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稱旸谷。” 幽都:指北方極遠的地方,舊稱日沒于此,萬象陰暗,故稱幽都。”傳:北稱幽,則南稱明,從可知也。都,所謂聚也。” 屬對:詩文中兩句綴成對偶。唐元稹《長慶集》五十六《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志銘》:“詞氣豪邁,而風謂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
〔13〕覯(gòu)閔:謂見害于人。《詩經·邶風·柏舟》:“覯閔既多,受侮不少。”傳:閔,病也。疏:小人見困病于我既多,我又受小人欺侮不少。言覯,自彼加我之辭;言受,從己受彼之稱爾。 葩經:《詩經》之別名。韓愈《進學解》:“詩正而葩。”
〔14〕偏弦:其中一弦特異也。陸機《文賦》:“譬偏弦之獨張,含清唱而靡應。” 獨繭:一繭也。司馬相如《上林賦》:“曳獨繭之褕。”注:洗曰:“獨繭,謂一繭絲為衣。”
〔15〕“以多”四句:駢拇。《莊子》篇名。此篇言俗有美惡,道無是非,殉名殉利,則有君子小人之殊;損性殘生,曾無盜跖,伯夷之異,以言仁義,非人性也。郭璞《積首蛇贊》:“夔稱一足,蛇則二首,少不知無,多不覺有,雖資天然,無異駢拇。” 重臺:花之復瓣者。唐韓偓《玉山樵人香奩集·妬媒詩》:“好鳥豈須兼比翼,異華何必更重臺。”
〔16〕挦(xún)扯:執定之意。《朱子全書》:“甲說如此,卻挦扯住甲,窮盡其辭。乙說如此,且挦扯住乙,窮盡其辭。” 性靈:性情。泛指精神生活。《宋書·顏延之傳》:“含生之氓,同祖一氣;等級相傾,遂成差品。遂使業習移其天識,世服沒其性靈。”
〔17〕敷陳:鋪敘。《淮南子·要略》:“分別百事之微,敷陣存亡之機。” 蔚宗:南朝范曄字蔚宗。范氏曾著《后漢書》。
〔18〕文心:此處指劉勰所著《文心雕龍》一書。 彥如:劉勰字彥如。
〔19〕齊梁:南朝的齊朝和梁朝。 王楊:唐代“初唐四杰”之王勃和楊炯。他們均以文章和詩傳世。
〔20〕笙:管樂器名。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簧(huáng):樂器中有彈性的薄片,用以振動發聲。《詩經·小雅·鹿鳴》:“吹笙鼓簧,承筐是將。”疏:吹笙之時,鼓其笙中之簧之樂之。
〔21〕鉛黛:鉛粉與黛黑。婦女涂而畫眉的化妝品。劉勰《文心雕龍·倩采》:“夫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盼倩:倩,謂好口輔也。盼,謂目黑白分明也。后人因此以言姿態之美。
〔22〕綺:華麗,美盛。
〔23〕馳驟:疾奔。《莊子·馬蹄》:“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鞭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掎摭:指責。曹植《曹子建集》九《與楊德祖書》:“劉季緒才不逮于作者,而好抵訶文章,掎摭列病。”
〔24〕初祖:始祖。指軒轅皇帝。《陶齋吉金錄》四:“黃帝初祖,德幣于虞;虞帝始祖,德幣于新。”
〔25〕真宰:天為萬物的主宰,故稱真宰。《莊子·齊物論》:“必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
〔26〕吏曹:官署名。后漢置。掌選舉祠祀之事。《后漢書·百官志》常侍曹尚書主公卿事注:蔡質《漢儀》曰:“主常侍黃門御史事,世祖改曰吏曹。” 俳優:古代以樂舞作諧戲的藝人。《荀子·王霸》:“俳優、侏儒、婦女之請謁以悖之。” 小說:小說一詞,最早見于《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意指淺薄瑣碎的言論。《漢書·藝文志》把小說列于九流十家之末,謂:“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涂說者之所造也。”后來,凡是叢雜的著作,都稱為小說。
〔27〕大雅:《詩經》的組成部分,有大雅、小雅。《雅》乃周王畿內樂調。《大雅》多為西周初年作品,舊訓雅為正,或指與“夷俗邪音”不同的正聲,見《荀子·王制》。
〔28〕伐柯:《詩經·國風》篇名,贊美周公之詩。《詩經·豳風·伐柯序》:“伐柯,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
〔29〕枚馬:指西漢作家枚乘和司馬相如。 卜顓:似指孔子弟子卜商(子夏)和顓孫師(字子張)。
〔30〕服膺:牢記在心中,衷心信服,《禮記·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矢之矣。”
〔31〕染指:《左傳·宣公四年》:“楚人獻黿于鄭靈公,公子宋(宋子公)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本指以手指蘸鼎內黿羹。后以比喻非所應得的利益。
〔33〕方朔:漢代賦作家東方朔。 阮咸:西晉“竹林七賢”之一,乃阮籍兄之子。
【賞 析】
吳所選編《八家四六文鈔》乃清人駢文總集,共九卷;收錄了袁枚、邵齊燾、劉星煒、孔廣森、吳錫麟、曾燠、孫星衍、洪亮吉等清代駢文大家的作品。此文為吳
為此書所寫的序,此序亦是駢文,被曾燠選入《國朝駢文正宗》。本文表現出吳
對駢文的正確評論:他反對“以多為貴”、“鉛飾得奇”的鋪張習氣;主張駢文要有“性靈”和“真情”,語言應簡潔,并出自機杼為上,倘若“言不及要,則藻豐而傷繁”,而“屋下架屋”,誤下歧途。至于“剪裁經文”“揣摩時好”鋪張典事,就會步入駢文的下流。而吳
所選的八家,則以其“語羞雷同,出則轍合,所以貴也”。此文在語言方面較為質樸,不多用典,不追求華麗辭藻,實乃清代較為難得的駢體文。
上一篇:駢文《倪溫陵都督詩集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冒雨尋菊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