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浴日亭在南海廟前》宋山水詩鑒賞
蘇軾
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
坐看旸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涌雪山。
已覺蒼涼蘇病骨,更煩沆瀣洗衰顏。
忽驚鳥動行人起,飛上千峰紫翠間。
浴日亭在廣州東南海神廟右邊的小山頂上,面臨大海,夜半后太陽漸漸地從東海浮現,登亭看日出,雄姿奇觀,盡收眼底。哲宗紹圣元年(1094)九月,蘇軾從廣州赴惠州途中,夜登此亭,觀賞日出,寫下了這首雄奇的詩篇。
起句“劍氣崢嶸夜插天”,寫景用典,更顯氣象奇特。“劍氣”,寶劍的光芒。據《晉書·張華傳》的記載,張華見天際斗牛之間,常有紫氣,于是問雷煥:“是何祥也?”雷煥回答說:“寶劍之精上徹于天耳。”又《太平御覽》引《雷煥別傳》說: “晉司空張華夜見異氣起牛斗,華問煥見之乎? 煥日,此謂寶劍氣。” 后來用作比喻人的聲望才華。這是比喻日將出的光芒,直插云天。接著從天空寫到地面。“黃灣”,又名黃木灣,在廣州府城的東南。這里把日初出的祥瑞光芒,由線到面,透過層層云霧而逐漸地顯露出來,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第二聯“坐看”兩句描繪海上日出的景象。“旸谷”,日出處。《淮南子》:“日出旸谷。”“雪山”,這里借以比喻錢塘江潮。作者坐在亭上,凝視著日將躍出時的一道金色的光圈,不禁聯想到昔日在杭州錢塘江觀潮的情景。隨著時空的轉換,使海上日出的客觀物景,更富有多姿多彩的意象。
“已覺”兩句,由外景轉入內情。“蒼涼”,指寒涼。《列子·湯問篇》: “日初出倉(蒼)倉涼涼。”“沆瀣”,指夜半的水氣。“蒼涼蘇病骨”與“沆瀣洗衰顏”,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身心與大自然融化為一體,進入超塵脫俗的凈化境界,一種物我俱化的意態。
結末兩句由靜而動。驀然之間,鳥動人行的聲響,把詩人從寂靜的境界中驚醒。著一“驚”字,非常貼切而傳神地表現了詩人的神態。“紫翠”,形容山色,這里是化用杜牧《早春閣下寓直蕭九舍人亦直內署因寄書懷》: “千峰橫紫翠,雙闕憑欄干”的詩句,而“飛上千峰紫翠間”,以鳥飛的動態創造意中的靜境,更有“靜中之動,彌見其靜”的藝術效果。
夜半觀日出是一個異常寂靜的世界,前人對靜境的描寫手法各有不同。詩人的妙筆在于,既描繪日出的靜態,景象雄偉奇特,讀來宛然在目,又能在靜境中見動態,在動態中有靜意。全篇主要寫山水的靜態意象,但以鳥飛人行的動態來表現寂靜的境界,動中見靜,更顯示出靜境的意趣。這種藝術手法與“鳥鳴山更幽”具有同樣的工妙。
上一篇:王寀《浪花》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颙《涉湖詩》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