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翌鳳·玉樓春》原文賞析
空園數日無芳信,惻惻殘寒猶未定。柳邊絲雨燕歸遲,花外小樓簾影靜。
憑闌漸覺春光暝,悵望碧天帆去盡。滿堤芳草不成歸,斜日畫橋煙水冷。
這首詞是作者客居他鄉時作品。圍繞著“思鄉懷歸”的主題,詞的上片側重寫景,下片側重抒情。雖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但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片,作者的形象并未直接“亮相”,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派園林景色。這就好比是電影藝術,此刻我們眼前的畫面上只有景物,沒有人物,而景物是隨著畫外音逐漸展開的。首句中的“空園”,是上片寫景的對象。園而言“空”,是說這座花園游人稀少,空空蕩蕩。“空”即是作者對這座花園的總體印象,也是作者此時此刻心情的寫照。“數日無芳信”,是說入春多日,并無一點春天的訊息,此中暗含一個“寒”字,因為所謂的“春之信息”說到實處即是一個“暖”字。一個“空”字,一個“寒”字概括了作者此時的心情。“惻惻殘寒”承上一句“無芳信”,道出這個“寒”字。殘寒,此指春寒。惻惻,本指因某事而心感悲傷。杜甫《夢李白詩》云:“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料峭的春寒使作者郁郁不樂,黯然神傷。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感呢?因為正是這本該退去、但至今“猶未定”的春寒推遲了“芳信”的到來,擋住了明媚的春光,使作者對此不得開心顏。事實上,外界氣候的變化只能影響、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情緒。只有當一個人的內心已經積聚起某種情感的時候,氣候的變化才能在人的心理上產生“順水推舟”的影響。可見,在進入這座“空園”之前,作者的內心已經充滿傷感情緒。
“柳邊絲雨燕歸遲,花外小樓簾影靜。”兩句均寫園中之景。燕子被人稱作春天的使者,它是春天的標志。然而,柳樹邊下著蒙蒙細雨,為不肯退去的“殘寒”助威,使燕子遲遲不肯歸來。春燕歸遲,即是春天來遲,也許這只是作者主觀上的一種錯覺; 但是,這種錯覺卻折射出作者希望盡快擺脫目前的傷感心情的心理。“簾影靜”,明寫、實寫“簾靜”,暗寫、虛寫“人靜”。正因為“空園無芳信”,“殘寒猶未定”,所以使人游興大減,以致小樓上的人也無心思掀開簾子觀賞園中風景。
總括上片,作者雖然沒有發議論,談觀感,但是通過文字傳遞給我們的形象,我們仍然能感覺到他感情脈搏的跳動。這種傷感、孤寂、凄涼之情緣何而起呢?詞的下片告訴了我們。
下片開始,作者的形象便在詞中“亮相”: “憑闌漸覺春光暝”。原來,作者一直在花園內的亭子里憑闌眺望; 上片中表達的所見、所感、所思,也許正是在這里發生的。一個“漸”字,既寫出作者眺望的時間長度,也寫出作者一面眺望、一面思索出神的神態。當作者從感情的王國中走出來的時候,夜幕開始降臨。于是,他便把目光投向江面。“悵望碧天帆去盡”,這是化用了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兩句詩: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但是,李白的詩寄寓了他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而這首詞則寄寓了作者對遠在故鄉的親人的思念。天色漸暗,帆沒遠空,作者的心情也更加黯然,留給他的只有說不盡的惆悵和寂寞。
然后,作者又把目光投向江邊的大堤,只見大堤上芳草萋萋,更增愁緒。“滿堤芳草”既是作者當時所見,同時又是用典。漢淮南小山《招隱士》中有句云: “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后人因此往往在詩文中把“芳草”當作懷人的典故。作者客居他鄉,見芳草而倍思親;但為了謀生,他不得不強按愁緒,繼續滯留他鄉。“不成歸”三字,飽含著作者的遺憾和痛苦,同時也點明全篇題旨。最后,作者以景句作為全詞的結束:“斜日畫橋煙水冷”,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夕陽西下、橫橋臥波、煙籠寒水的圖畫,格調悲涼,進一步烘托主題,表情含蓄而意境深遠。
總括全詞,一個“空”字、一個“寒”字貫穿全篇。燕歸遲、簾影靜、帆去盡、不成歸突出“空”字;無芳信、柳邊絲雨、春光暝、煙水冷突出“寒”字。“空”和“寒”同時又充實思鄉懷人的主題,使其更具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王鵬運·玉樓春》原文賞析
下一篇:《項廷紀·玉漏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