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胡天游·書侯振東
振東,肅寧人。家貧,去為縣卒,事【1】令【2】安懋修。懋修治好猛【3】,或杖人枉, 色然,傍不可【4】,數怒撲,不可如故【5】。懋修陰【6】異之。
振東短眇【7】,視若尩【8】,特負【9】膽勇,能人所不敢。雖賤隸乎,常叱喑思因事自立【10】。明之亡也,河北盜賊動數千,一日合攻肅寧。尤易【11】其小,先播語守者【12】,城破且屠。城中人多恐,獨振東進說【13】令曰:“此喝我也【14】,當固守。”與懋修意合。即日部【15】眾拒賊。城東北隅弱,振東請當之。望見其渠【16】坐馬上,振東私計賊視守卒數倍,保否不可知,莫若先擊殺渠,圍且解,便走白令【17】。手炮擲渠, 炮炸, 傷振東股【18】, 股折。或勸其已【19】,怒不肯。再發,果中渠,渠糜【20】,余立奔散。城中出追賊,斬數十人。令以此益多【21】振東。方厚賜之, 然賊去未兩日, 而振東竟死。謂其人曰【22】:“炮反激【23】時,吾所忍死不仆而再舉者,欲誓剪【24】賊以全吾城故也。”
【注釋】
【1】事:侍奉、服事。
【2】令:縣令。
【3】猛:嚴厲。
【4】色然,傍不可:色然,驚貌;傍不可:在旁邊認為不可以這樣。
【5】數怒撲,不可如故:數(shuo),多次;懋修數怒撲人,振東仍象以前一樣“色然,傍不可”。
【6】陰:暗暗地。
【7】 短眇: 眇 (miao),一只眼盲。
【8】 尩 (wang): 跛, 小腿不直。一說短小。
【9】 特負: 獨恃。
【10】 叱喑思因事自立: 叱喑 (chi yin), 大聲呼喝。因, 依據, 順從。
【11】 易: 輕視。
【12】播語守者: 向守城的人傳話。
【13】 說 (shui): 用話勸說。
【14】此喝我也: 喝 (he); 這是賊人用大話來恐嚇我們呢。
【15】 部: 部署。
【16】渠: 賊首。
【17】 走白令: 跑去報告縣令。
【18】 股: 大腿。
【19】或勸其已: 有人勸他別打了。已: 停止。
【20】 糜: 爛。
【21】 益多: 稱美。
【22】 謂…曰: 告訴…說。
【23】 激: 此指炮爆炸濺起。
【24】 剪: 此為消滅。
【25】 全: 保全。
【賞析】
清代考據之學極盛,文人強調學有本原, 以熟記典故為博學, 而駢文正合其口味, 于是一度出現所謂駢文中興的局面。胡天游, 以使典如貫珠, 逞才以運氣, 深得漢魏文字秘訣而成為當時駢文博麗派代表人物之一。然而,這篇 《書侯振東》卻屏四六, 微隸事, 沒有華麗詞藻, 不見雕琢字句, 行文自然流暢, 摹寫人物生動感人, 是一篇很好的散文。
唐韓愈, 柳宗元古文家寫人物傳記, 師承《史記》, 對象從所謂文屋武將, 高士名流轉向了下層社會的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 其中既對他們熱情歌頌, 同時也寄寓著對當時社會的批判和自己的政治理想。胡天游自言古文學韓愈, 雖往往澀險非至, 但此《書侯振東》文卻頗有些味道。
侯振東家貧無法生活去做了縣卒, 地位低, 此其一。他一只眼, 腿又跛, 形貌不美, 且有殘, 此其二。從出身、職業、形象觀之, 此人無可書者。然而, 作者卻將筆觸落在他威武不屈的氣概上, 大肆潑墨, 為讀者塑造了一尊英雄的雕像。大堂之上, 縣令安懋修枉仗于人, 振東不但“色然, 傍不可”, 而且在上司“數怒撲”之下, 仍“不可如故”。其勇氣可見一斑。振東因不得志,常大聲喝呼“因事自立”,此處寫得有聲有色,文筆亦得自史遷。以后,面對盜賊攻城,振東“特負膽勇”,認為“當固守”,而且一馬當先,擔當起力量薄弱的城東北隅的守城任務。他膽量過人,又極有見識,擒賊擒王。然而在炮炸賊首時,不幸大腿受傷。“或勸其已,怒不肯”,終于炸死賊首,打退了敵人,振東未及接受厚賜,便光榮犧牲了。其死悲壯,令人沾襟。作者在不足四百字的短文中,為讀者摹寫了一個忍死全城,智勇兼備,呼之欲出的壯士,一個小人物,從中可窺見韓退之的影響。
面對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物:或奸猾或剛直,或狠賊或慈愛,或駑弱或勇烈,或為國為民赴湯蹈火,或鉆名求利茍且蠅營,作者書寫他們都是有目的的,或表彰其真善美,或貶斥其偽惡丑,而彰貶的本身,又正反映了作者的態度。由此觀《書侯振東》一文,應該說是具有人民性的,意義是積極的。
“文約而事豐”是我國傳記文學藝術上的一個鮮明特色,正象魯迅先生所云“用最省儉的筆墨,畫出一個人的特征來”。本文僅三百余字,但刻畫侯振東威武不屈的性格形象卻栩栩如生。文章開端,僅以十六字便介紹了振東的籍貫,家庭地位,從事的職業及與縣令的關系,可謂精練之極。摹寫人物性格,作者注意略寫振東“傍不可”之事,為的是令讀者從中窺見其不屈性格之一斑,同時為下文其英勇戰斗直至犧牲做鋪墊。在寫“全城”的戰斗時,作者又將大量筆墨潑灑在表現振東有見識和勇敢上。同時引用人物的兩次談話,對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了畫龍點晴的作用:“此喝我也,當固守”表現了他的見識;“炮反激時,吾所忍死不仆而再舉者,欲誓剪賊以全吾城故也”揭示了他敢于犧牲的源泉,也回應了上文“常叱喑思因事而立”一句。本文從結構到語言之精練,摹寫人物之成功,確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上一篇:《古文觀止·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五代史宦者傳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