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朱宏恢
靈巖謁韓蘄王墓,并讀紀功碑
南渡江山,空留此、一抔殘土。尚仿佛、將軍旌旆、美人桴鼓。江上風云鷗夢冷,湖邊煙月鵑聲苦。只傷心,遺憾最難消,騎驢去! 滄桑淚,揮無緒;興亡跡,尋無據。算千秋歌哭、英靈知否?螭背豐碑余幾字,銷磨那更風兼雨!望棲霞、一樣舊斜陽,埋冤處!
龐樹柏
這首《滿江紅》是作者至蘇州西南靈巖山,謁韓世忠墓后所作。作者論古感今,充分抒發了他的愛國熱忱。
韓世忠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將,戰功卓著,黃天蕩(今鎮江與南京之間)之戰中,他夫人梁紅玉曾親自擊鼓助戰。當岳飛被害時,他曾挺身而出,面詰秦檜,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死后葬在靈巖山,南宋孝宗時追封蘄王,生平事跡見《宋史·韓世忠傳》。當作者來到韓世忠墓前時,種種關于韓世忠的往事,便涌現心頭,寫了這首詞。
開頭說“南渡江山,空留此、一抔殘土”,開門見山,直抒胸臆:南渡江山,最后卻淪于外族之手,現在剩下的就這一抔殘土了。一個“空”字,感慨無限。回想當時,即使有幾個抵抗外族侵擾的愛國將領,但在投降派當權的社會里,又有什么用呢?國家不還是淪亡嗎?接下去“尚仿佛、將軍旌旆,美人桴鼓”回憶起當年韓世忠與金兀術大戰黃天蕩、梁紅玉親自擊鼓助戰的情景。這一仗體現了民族正氣,體現了中華民族反侵略的斗爭精神。可是“江上風云鷗夢冷,湖邊煙月鵑聲苦”,上句寫韓世忠的罷官隱居,下句寫他的悲憤心情。“鷗夢”是用《列子》海上之人與鷗鳥相狎的典故,寫韓世忠退隱后生活孤寂。“鵑聲苦”借以表現韓世忠的悲憤心情。詞的高昂氣氛一下跌進低谷。這種凄涼氣氛,顯示了南宋投降派的得勢,抗金力量受到打擊,情景的融合顯得極為巧妙。岳飛死后,宋與金和議成,韓世忠乃連疏乞罷,騎驢游西湖以自樂,所以說:“只傷心,遺憾最難消,騎驢去!”
如果說上片是歷史的追憶的話,那么下片著重在對現實的慨嘆。從南宋初到清末,不知經過了多少興亡的變化,有多少愛國志士,在那里揮灑“滄桑淚”,在那里尋找“興亡跡”,力圖恢復中華的強盛。作者就曾和高旭、陳去病、柳亞子等人一起組織南社,倡導民族主義。辛亥革命時,他也在上海出謀劃策。他說“算千秋歌哭、英靈知否?”這是將歷史和現實結合在一起的呼喚!“螭背豐碑”即詞題中的“紀功碑”,由于時間的長久,風雨的侵蝕,碑上的字跡幾乎已磨滅殆盡,剩下不多的幾個了,知道韓蘄王的功績的人也漸漸地少了。生前壯志未酬,死后殘碑也磨滅殆盡,這是多么可悲的事!作者還聯想到那位冤死后埋葬在西湖棲霞嶺下的岳飛的墳,同樣是在斜陽照射之下的一抔黃土。作者由韓世忠而想起了岳飛,是因為他們有著同樣的抱負,同樣的遭遇。那么,今天的愛國志士,今后會有什么樣的遭遇呢?作者沒有說下去,事實上,作者家鄉常熟光復后,由于他的“首謀”而遭到反動勢力的借故迫害,只是在別人的幫助下才得幸免。可見作者的感慨并不是沒有根據的。
這首詞時而感奮,時而深沉,由古而今,由今及古,將感慨深植于史實之中。今日讀來,猶感其一腔忠憤,真切動人
上一篇:何均地《滿江紅》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清]吳偉業《滿江紅》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