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賦德新王丈玉溪,溪在嵩前,費莊兩山絕勝處也
空濛玉華曉,瀟灑石淙秋。嵩高大有佳處,元在玉溪頭。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藤兩岸,村落帶林丘。今日好風色,可以放吾舟。
百年來,算惟有,此翁游。山川邂逅佳客,猿鳥亦相留。父老雞豚鄉社,兒女籃輿竹幾,來往亦風流。萬事已華發,吾道付滄洲。
金宣宗貞祐元年(1213),蒙古軍侵擾河東(今山西),忻州淪陷。從此元好問離開家鄉,開始了避亂流亡生活。興定二年(1218),作者移家河南登封,在這里前后共住了九年。這首詞是作者寓居登封嵩山時期所作。詞序中所說的“德新王丈”,是指詩人王革。革,一名著,字德新,臨潢人。曾任宜君主簿,與元好間為莫逆之交。當時也住在登封城東四十余里處的一條小河——玉溪旁,他們之間常有詩詞唱和。
詞的上片寫景,描繪嵩山和玉溪一帶的幽美風光。“空濛玉華曉,瀟灑石淙秋。”開篇兩句盛贊中岳的絕勝佳境。嵩山,古稱中岳,在登封縣北,主峰有三: 東為太室山,中為峻極山,西為少室山。玉華,少室山三十六峰之一,因山中出產玉膏,故名。石淙,溪名,在登封東南三十里,又稱平樂澗,與玉溪均匯入潁水,唐武則天曾與群臣會飲于此賦詩。起處用兩個五字對句,將嵩山秋日拂曉的景色描繪得極富詩情畫意,引人入勝。“嵩高大有佳處,元在玉溪頭。”接著兩句,由贊嵩山過渡到專詠玉溪。嵩高,為中岳嵩山的別稱。《白虎通》謂:“中央之岳獨加高字者何也? 中央居四方之中,可高,故曰嵩高。”玉溪,源出石羊關,關下有泉自地涌出,其色如玉,勢若累珠,曰飛玉泉,又名翻珠池,小溪因以得名。泉東有釣臺,臺崖上野柏紛披,有石室兩所,風景十分優美。面對這迷人的山光水色,作者不禁滿懷深情地贊嘆道、嵩山的風景名勝數不勝數,最美好的地方原來就在玉溪之旁。這里既是贊美自然風光,同時也包含著對玉溪主人王德新獨具慧眼,善于擇地卜居表示由衷的欽佩。“翠壁”三句,具體描繪“玉溪”的“佳處”。看吧,那蒼翠的石壁和陡峭的紅巖,聳立在兩岸,掩映于古老的喬木和秋日的藤蘿之中,遠處還可看到疏疏落落的村莊以及草木叢生的山丘。這三句筆調輕靈,色彩鮮明,可以說是一幅水墨風景畫。“今日好風色,可以放吾舟。”結拍兩句總收上片,進一步抒寫對玉溪的神往之情: 今天天氣這樣好,風光又如此迷人,真應該駕著小船,蕩起雙槳,到溪上去浪游一番。
下片專就王德新在玉溪的生活而言。換頭三句,是說近百年來此地無人問津,大概只有您老先生千里迢迢,結廬玉溪,特地到此一游。“山川”兩句,意謂這美妙的奇山異水,今日有幸遇到一位高人雅士,一定舍不得再讓您離去,山中的飛禽走獸也在殷勤地將您挽留。詞人運用擬人化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樂在山水之間的思想感情。“父老雞豚鄉社,兒女籃輿竹幾,來往亦風流。”這三句從另一側面描敘王德新卜居玉溪的生活: 社日來臨,備水酒,煮雞豚,迎神賽會,和鄉親們一起歡慶豐收的節日; 閑暇之時,乘竹轎,攜茶幾,與兒女們登山臨水,論詩說文; 山中民風篤厚,交往親密,這樣的生活也夠儒雅風流了。“萬事已華發,吾道付滄洲。”最后兩句,用抒情語言結束全篇。“華發”,花白頭發,指老年人。滄洲,水邊,指隱士所居之處。這兩句說,如今年紀老大,萬事成空,我們的追求和理想難以實現,只能退居山林,終老水濱,去做無名隱士了。這既是對王德新而言,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心志。然而當時蒙古大軍壓境,形勢十分危急,元好問出于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并沒有去作隱士,他和王德新不久都相繼離開嵩山,入朝赴試就任去了。
本篇是元好問中年時期的一首抒情寫景之作。詞中描繪嵩山和玉溪的風光景物十分生動形象,給讀者以大自然的美感。詞的語言簡練,色彩鮮明,畫面引人入勝。在結構上,前闋景起,后闋情結,過渡非常自然,在藝術構思方面也頗有特色。
上一篇:《張惠言·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下一篇:《段克己十首·水調歌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