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望海潮》原文賞析
登盤山絕頂
地雄幽薊,襟連恒岳,一山高矗晴空。孤寺罩云,危峰掛月,何人劈破洪濛。呼吸與天通。看下方僧寺,煙霧朦朧,倚榭掀髯,一輪紅日海門東。
登臨感喟無窮。算滄桑陵谷,回首匆匆。名士談禪,將軍舞劍,者回喚醒晨鐘。星斗快羅胸。喜今朝濯足,踏碎芙蓉。我欲披衣散發(fā),長嘯激清風(fēng)。
盤山,在天津薊縣西北。山勢峻削,盤旋而上。有上中下三盤,三盤各擅勝景,上盤為松,中盤為石,下盤為水。更有罩云寺、舞劍臺諸名勝。最高處為掛月峰,高858米。《圖經(jīng)》云: “自遠(yuǎn)望之,層巒迭嶂,崒嵂排空,真為雄勝。”故歷來為游人登覽之地。清乾隆建有行宮,名靜寄山莊。
此詞當(dāng)是作者任順天寧河縣知縣時所作。上闋寫景。開頭三句,寫盤山的不凡氣勢,給人以雄奇、高峻之感。“地雄幽薊”,“地”指盤山之地勢,“雄”是動詞,此句謂盤山雄踞幽薊一帶。“襟連恒岳”,指盤山與恒岳的襟帶關(guān)系,此句再寫盤山的綿亙態(tài)勢。“一山高矗晴空”,極言其高,此句更寫山的氣勢。“一山”從意思上講是直領(lǐng)三句的。
詞的一開始,就從縱、橫幾個方面極寫盤山的高大雄偉,頗收攝人心魄,引人入勝之效。“孤寺”四句,進一步具體描繪絕頂所見之景,從仰觀的角度落筆。寺在云中,月掛峰頂,本來已是奇觀,何況寺名“罩云”,峰名 “掛月”,作者將寺、峰之名來寫山上實景,構(gòu)思精妙絕倫,令人拍案叫絕。見此奇景,于是產(chǎn)生“何人劈破洪蒙”的疑問,直以為此山乃是造化者當(dāng)年用巨斧劈破。宇宙間的混沌之氣,才能造設(shè)出如此奇景的。李白《望廬山五老峰》云: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此句似之。而 “呼吸”一句,又與李白《蜀道難》 “捫參歷井仰脅息”之句有異曲同工之妙。“看下方”的下四句,再寫俯瞰所見之景。山下的僧寺在煙霧朦朧之中,說明所處地勢之高。海門之東的一輪紅日冉冉上升,又說明視野的開闊遼遠(yuǎn)。“倚榭掀髯”一句,勾連上下文,這就是說,偏看俗寺,遠(yuǎn)望紅日,都是身椅榭欄、手捋長須的。幾句將作者此時的豪情逸致淋漓盡致地表達(dá)出來了。
換頭一句總領(lǐng),由上片的寫景轉(zhuǎn)入下片的抒情,感情也發(fā)生了突變。為什么“感喟無窮”呢? “算滄桑陵谷,回首匆匆。” “滄桑”,即滄海桑田; “陵谷”,語出《詩·小雅·十月之交》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皆隱喻世事的迅變,人生的短促,故接云“回首匆匆”,意謂見到自然界的變遷,不禁聯(lián)想到自己過去的歲月已經(jīng)匆匆逝去,永不再來。“名士”三句,再由自己想到社會上的各種人物。不管是談禪論佛的名士,還是舞劍習(xí)武的將軍,都免不了成為歷史上的匆匆過客,寺院的晨鐘暮鼓聲,應(yīng)能喚醒他們爭名奪利的迷夢吧。“者回”,這回,意思是說我此番登上盤山之頂,聆聽寺院鐘聲之后,才能有此頓悟。“星斗”句開始,又作轉(zhuǎn)折,極寫自己頓悟人生真諦之后的心情和舉動。快,這里作暢快、痛快講,作者大徹大悟后,心情快樂,興奮之際,恨不能將一切大小星辰羅列到自己胸中。“喜今朝濯足,踏碎芙蓉”兩句,表示自己今天終于能夠一洗塵俗之念,飽覽盤山景色。“芙蓉”,狀山峰之秀,李白《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詩云: “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踏碎”是夸張之詞。“濯足”,表示避世隱居,清空自守。《楚辭·漁父》: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王逸《楚辭章句》云:“漁父避身隱世,釣魚江濱,欣然自樂。”作者之意當(dāng)亦如此。“我欲”兩句,是作者此時此地在感情上的升華,全詞到此,戛然結(jié)束,留給讀者的,已不復(fù)是過片那種意氣消沉的“感喟”,而純粹是一種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這種追求和寄托在我們今天看來固然是消極避世的,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但它們所表達(dá)出來的情緒卻極高昂,曠放,甚至飄飄欲仙,給人以另一種美的感染和享受。
上一篇:《王世貞·望江南》原文賞析
下一篇:《鄒祇謨·望遠(yuǎn)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