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望江南》原文賞析
都下思家
回首處,薄業太湖干。半艇春洲蘆筍綠,一樓風雨杏花寒。此景放誰看?
在王世貞現存九十余首詞中,《望江南》一調共有七首之多。本篇題作“都下思家”。很明顯,這是一首在京都思念故鄉的詞作。
“回首處”三字,對此已作很好的說明。就字面來看,詞人思念的仿佛是家鄉的田產: “薄業太湖干。”“薄業”,微薄的田產。“干”,水濱。但就全篇整體藝術構架來看,作者并非在炫耀其薄業,而是以能有“薄業”在太湖之濱而感到無比幸運,無比欣慰。“薄業”在此,是故鄉或故居的代名詞。在另首《望江南》里,作者也寫到這種感情:“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家住五湖東。”“五湖東”與“太湖干”是同一個意思。這首詞以“回首處”三字領起,詞人回憶中印象最深、最美的東西是什么? 當然是初春的景象了。但是,江南春景值得“回首”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在這首僅有二十七字的小令里是無法完全表達的。詞人經過篩選提煉,把他記憶中認為最有詩意的場景用極其精煉的語言表現出來了: “半艇春洲蘆筍綠,一樓風雨杏花寒。”前一句是視覺形象,是目之所見; 后一句是聽覺形象,再輔之以體膚的感受。“蘆筍”,蘆葦的嫩芽,似筍而小。作者把它當作春天的象征,讓它從水中小塊泥土中破土而出,把嫩綠的顏色獻給春天。這綠色并非遠望之所得,而是坐在小艇上發現的,因此句首冠“半艇”二字。此二字很值得玩味。詞人不說“一艇”,也不說“滿艇”,而只言“艇”之“半”。“半”,不是客觀事物科學準確的量詞,而是一種帶有象征意義的心理分寸感。時值早春,蘆筍剛剛鉆出嫩芽,其綠色是極其淡微的,還不可能填滿“春洲”,只是詞人駕著小艇在“春洲”附近尋詩才發現的。同樣,這嫩的,淺的,淡的“綠”,也無法映滿小艇,“半”,適度地表達出作者極其細微的美的感受,詩意也由此而噴薄欲出。因為它傳達出春天的信息,預示著爛漫輝煌的新春的到來。這可以說是上聯。下聯:“一樓風雨杏花寒”。上聯寫“蘆筍”,點“綠”; 下聯寫“杏花”著“寒”。“寒”是體膚的感受。但同時又含有視覺形象: “杏花”。“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隔岸兩三家,出墻紅杏花。” (魏夫人《菩薩蠻》) 可見,“杏花”本身就含有“紅”的色彩。但詞人這里強調的不是色彩而是“寒” 。“杏花”為什么“寒”? 一是它在早春開放,沖寒斗冷; 二是因“一樓風雨”。這是推己及物,把自己的感情投放到“杏花”身上的一種詩的感受。可以想見,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春夜,他曾靜臥小樓之上。刺骨的寒氣伴著風聲雨聲,進入室內,滲透到各個角落,給人以充溢盈滿之感受,故曰“一樓風雨”。此刻他敏感地從聽覺感受、體膚的感受轉想到室外的“杏花”,它不是要比室內的人更多一層風雨的摧殘和寒氣的侵襲嗎? 由此,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中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但這二者的意境卻有所不同。陸詩由聽覺形象轉化為視覺形象,表現的是對春天的喜悅之情; 這首詞也是由聽覺轉為視覺,但它表現的卻是對春天的憐愛。最后,以感嘆作結;“此景放誰看?” “放”,教也。這樣的美景,如今留給誰去欣賞呢?結處與首句上下呼應,使小詞首尾聯貫,一氣呵成,意味深長。沈謙在《填詞雜說》中說:“小詞要言短意長,忌尖弱。”又說: “詞不在大小淺深,貴于移情。”這首詞就兼有上述兩個特點。
還有兩個特點,似乎也值得一提。一是運用回憶手法,結構全篇,可以突出最美、最強烈的感受并借此感染讀者。二是以數字入詩,可以增強作品的形象性與心理效應。“半”、“一”的作用即體現在這里。“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蘇軾《望江南》) “愁一剪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 (周邦彥《蘭陵王》)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大明湖楹聯)在運用數字方面均是成功之作。
上一篇:《李雯·月中行》原文賞析
下一篇:《孫超·望海潮》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