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鷓鴣天》原文賞析
遐觀堂暮飲
誰道夔龍不致君,白頭離亂不曾聞。三秦碧樹生春色,千里青山入暮云。
何事業,底功勛。百年五十已中分。從今萬八千場醉,莫酹劉伶荷鍤墳。
這首詞是作者暮飲遐觀堂時對世事和人生的看法。
上片是對太平盛世的贊誦之詞。
開頭兩句以“誰道”二字設問,自問自答,可見作者是獨酌。唯其如此,才可能天上地下,盡情遐想。“夔龍”,虞舜的兩個臣子的名字,夔典樂,龍作納言。“致君”,盡心輔佐君主,杜甫《奉贈韋左丞丈》:“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兩句的意思是說,朝中大臣就好像舜時的夔與龍,他們輔佐君王,使天下太平,以至于自己活了這么一大把年紀,也未曾聽說過有什么動亂。這二句是從自身的感受出發,對世事作了謳歌。
接下來兩句,由議論變為寫景,從世事轉到自然界,乍看起來與前兩句不聯貫、不相關,實則文氣相通,筆斷意連。“三秦”,今陜西一帶地區,項羽滅秦后三分關中,裂地封秦三降將為王,故稱三秦。三秦是歷史上分土列爵的一個現象,如今三秦之地的碧樹發出了欣欣向榮的春色,意味著國家早已統一。“千里青山”是全中國的形象概括,滿目青山,也象征著國家的統一和欣欣向榮。“入暮云”,切題目中的“暮飲”。這兩句承上,寫在遐觀堂暮飲時遐想的景致,用以歌頌到白頭也不聞離亂的太平之世。
下片由論國事而轉為說自己,情緒有了微妙的變化。
過片三句表面上是自謙之詞,說自己碌碌半生,并沒有在這太平之世中建立什么事業和功勛,實際上恐怕隱含著自己不能為當權者所用,因而沒有機會建功立業的怨懣,故意出之婉轉的反語罷了。古人以百年為一世,作者寫這首詞的時候是五十歲上下,正好是百年的一半,所以叫“中分”。人到半百,卻一事無成,自然感到苦悶,所以結尾兩句,由敘事轉為抒情,表示要以酒遣愁。“從今萬八千場醉”,源出于李白的“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是說在自己后半生的五十年里,定要優游卒歲,日日以酒為伴。“莫酹劉伶荷鍤墳”,典出 《晉書·劉伶傳》: “晉劉伶嘗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 ”末二句的意思是講自己從今而后要日日在醉鄉之中,無須在劉伶的墳前釃酒祭奠了。
這首詞有兩個特點: 一是把議論、寫景和抒情巧妙地打成一片,運用多種表現手法較好地表達詞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結構巧妙。如第三、四兩句承上的“暗接”,“入暮云”與“暮飲”的照應,題中的“暮飲”與結句的狂飲首尾呼應等等,都表現了詞人嫻熟的技巧和精到的構思。
上一篇:《張弘范十首·鷓鴣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翥·鷓鴣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