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遠·八犯玉交枝》原文賞析
招寶山觀月上
滄島云連,綠瀛秋入,暮景卻沉洲嶼。無浪無風天地白,聽得潮生人語。擎空孤柱,翠倚高閣憑虛,中流蒼碧迷煙霧。唯見廣寒門外,青無重數。
不知是水是山,不知是樹,漫漫知是何處? 倩誰問、凌波輕步? 謾凝睇、乘鸞秦女。想庭曲、霓裳正舞。莫須長笛吹愁去。怕喚起魚龍,三更噴作前山雨。
此詞題是“觀月”,通篇卻無一“月”字,涉筆即寫景物,乃“借客行主”法也。作品構思巧妙、筆調靈動秀潤,畫出一幅浩渺迷離的月色圖。
招寶山,在浙江定海縣東北,又叫候濤山,意為可于此處候濤。吳萊《甬東山水古跡記》:“東偪海,或去山下有寶,或云東夷以海貨來互市,必泊此山。”此為得名之由。又沈愷《招寶山記》云:“招寶臨大海,四望浩渺,與天無際,海中諸島隱隱如鳧鷗拍浪,時時飛聳欲墜,日本琉球諸番異域,遐眺歷歷可指數,誠大地一奇觀也。”作者在月色蒼茫之中,登招寶山觀月攬景,可謂奇觀之上又添奇觀了。首句寫海島與云天相接,月色中,水天一色,影影綽綽的島嶼在迷蒙中顯得格外神秘,大約那就是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吧。滄島,即是滄海中的島; 綠瀛,就是傳說中的瀛洲,與蓬萊、方丈合稱為海上三仙山。作者還順勢點出了秋,而且是暮色蒼茫時分。沉洲嶼,是說白日里所能見到的景物隨著夜色的降臨而變得模糊了,只有座座島嶼依稀可見,月色照得天地一片澄澈、乳白且朦朧;更有潮聲陣陣,如絮語喃喃,時高時低。“擎空孤柱”以下轉入具體寫山,寫山上之閣,以及人憑閣望遠所感受到的虛無與縹緲。“無浪無風天地白”,大筆揮灑,將天、水寫得渾然一體,介于微茫。只有招寶山,猶如支撐在天與水之間的一根巨大的柱子,人在山上的閣中仿佛處于虛幻之中,就連這孤峭的中流砥柱——招寶山,也被朦朦煙霧遮得若隱若現。橫云斷山,顯現處,月光下呈蒼翠碧綠,蓊蘢蔥郁;云霧繚繞處,則迷離幽幻,縷縷煙裊。上片收煞突出奇思,直寫月宮之外,蒼茫一片,青空無極。又為下片的聯翩浮想埋下了伏脈。
過片直承上片“廣寒門外,青無重數”句,以浪漫的筆調,描寫迷朦的月宮。“不知”極妙,似是而非,寫盡煙籠霧罩的幻境。此處一本作“遙想貝闕珠宮,瓊林玉樹,不知還是何處?”意境是一樣的,即“三不知”。似山水,似樹木,似而不是,終究又是不知的幻境。“倩誰問”以下三句,連用幾個典實,虛寫出月宮中仙女們的活動情態,縹緲之中,呈現出多姿多彩。“凌波”句,出自曹植《洛神賦》中“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意境,使人聯想起仙子細步在水波上行走,“動無常則,若危若安”的神態。凝睇,就是注視。“乘鸞秦女”,實用二典。一是劉向《列仙傳》中的弄玉蕭史乘鸞跨鳳仙去故事,一是唐玄宗夢游月宮故事。二典混用,含義則更為渺然。傳說明皇在月宮中看到白衣仙女,乘鸞往來,歌舞于桂樹之下。(事見舊題柳宗元之《龍城錄》)后描寫月亮多用此典,如蘇軾的《念奴嬌·中秋》詞: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下面的“霓裳正舞”,承上文明皇因見素娥風中飄飛舞蹈,遂編成《霓裳羽衣曲》,傳說楊貴妃曾作此舞。三句雖是虛筆寫幻境,卻寫得很美,將想象中的月宮描摹得瑰奇譎妙。“莫須”句則為這絕美的境界增添一層遠杳、凄清的韻味。“長笛吹愁”當指蕭史吹笛引來鸞鳳,與弄玉跨之而去事; 又似指樂師李謩傍宮墻按笛偷法曲事,本于《全唐詩》中元稹《連昌宮詞》注,不外觀月時突生一縷惆悵。結句著一“怕”字,寫盡了作者對月夜良辰美景的留戀,生怕失去這令人陶醉的美好月色。笛聲穿裂石,只怕是“老魚跳波瘦蛟舞” (李賀詩語) ,它們一旦為樂曲激動,興云布雨,海上月夜之美便會化作烏有。一種追求美好,愿月色常駐的熱切心情自然流出,這與前面將月夜景致寫到了極至大有關系。作者就是這樣巧妙自然地煞了尾。
此詞想象奇妙,變化多端,揮灑自如。 張宗橚《詞林記事》 引《詞苑》評此詞曰:“此詞縱橫之妙,直似東坡。”信然。
上一篇:《今釋澹歸·八聲甘州》原文賞析
下一篇:《楊弘道·六國朝》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