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完庵再世梅花庵①,官廉特于山水貪。
記拓此圖梅妙品,奉常寶蓄金惟南②。
假歸洞庭小石室③,終日默對心如憨。
心開手應遂捉筆,水墨用事空青藍。
天光慘淡云郁勃,山影明滅雨意含。
重巒沓巘擁濕潤,遠岫細瑣多杉柟④。
飛淙迸壑勢莫拗,梁圯跨怒森猶監。
人家雜住映深塢,林蹊互接迷陰嵐。
梅庵如在當嘆息,逼人咄咄夫何慚。
有如明月映秋水,水月渾合光相涵。
此圖傳世人共保,未特珍重宜子男。
我因題句感夙昔,物是人非懷莫堪。
【注釋】
①梅花庵:也簡稱“梅庵”,即元代畫家吳鎮。 ②奉常:明代畫家夏昶,曾任太常寺少卿。南金:比喻南方優秀杰出的人物。③洞庭:劉玨致仕回長洲后,重整舊居,園中引水作池,壘假山,號曰“小洞庭”。④柟(nan):同“楠”,楠木,生長南方,木質堅密,為建筑及制造器物的良材。
【評說】
本詩選自張丑《清河書畫舫》卷一二上。
劉玨,明初畫家,字廷美,因曾任職刑部,故稱“西臺”,其生平詳見劉玨《題沈周有竹居圖》“評說”。梅道人,即元代畫家吳鎮。劉玨臨摹吳鎮的《夏山欲雨圖》,沈周為之題詩、題跋,作了很高的評價,題跋云:“右原本為《夏云欲雨圖》,實出梅花道人之筆,夙蓄夏太常(昶)所。劉完庵僉憲假臨幾月,始就緒,當時示予,為之嘆賞奪真。僉憲公亦自珍愛。僉憲既觀化,其孫傳知先生所惜,益加敬焉,因索余疏其所自云。宏治乙丑三月修禊日,沈周題。”宏治乙丑,即宏治十八年(1505),三月修禊日,即三月三日。劉玨死于成化八年(1472),距沈周題詩已有三十多年,難怪詩人要在題詩中抒發出深切的緬懷之情和“物是人非”的感嘆。
劉玨是明代初年的重要畫家,在繪畫藝術上給予沈周以很深的影響,張丑認為:“皇明畫學,自劉廷美開山之后,當推沈啟南為廣大教化主。”(《清河書畫舫》)他還對劉玨的《夏山欲雨圖》和沈周的題詩,作出精當的評價云:
黃淳父藏劉廷美僉憲《夏云欲雨圖》,上有沈啟南征君題詠,足稱真跡逸品上上。蓋云山月嶠,曉煙暮靄,雨弄晴,晴欲雨,古今畫流所難,非若晴巒雪嶺,瀟灑風林,淋漓雨榭,猶可縱筆而成者也。今廷美之為此圖也,不特上掩仲珪,足可比肩北苑,且啟南長歌,言言金玉,字字珠璣,真是詩中畫,畫中詩,較之家藏《放鶴圖》,相去何啻倍蓰耶?
沈周的題詩,可以分成三層,每層八句。第一層八句,寫畫家的審美個性。詩是從稱贊吳鎮、劉玨的畫藝、人品下筆的,開端兩句說劉玨是吳鎮再世,他為官清廉,而特別貪愛自然界的山水和山水畫,一“廉”一“貪”,構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劉玨高尚的品格和酷愛山水的審美情趣。吳鎮的《夏云欲雨圖》是妙品,所以夏昶視若珍寶,收藏好這幅出自南方名畫家的藝術品。“假歸洞庭”以下四句,描寫劉玨如癡如醉地整日觀摩吳鎮的畫幅,直到心有所悟時然后動筆臨摹,詩句和題跋的“假臨幾月,始就緒”相呼應。
第二層八句,具體描繪畫面的景象,再現此畫云霧滃郁、山巒層疊、泉瀑飛流的繪畫美,其中“山影明滅雨意含”一句,狀畫中欲晴欲雨、山色有無間的筆墨意韻,尤能切合畫幅的題意和畫境。
第三層八句,寫觀畫感慨。前四句,稱贊劉玨《夏云欲雨圖》氣韻生動、氣勢逼人,與吳鎮的原畫相比,毫無愧色,吳鎮如果健在,也會贊嘆不已的。沈周運用生動的比喻寫道:“有如明月映秋水,水月渾合光相涵”,形容吳鎮的臨本有“奪真”之妙,與原畫猶如水月相映,水月相渾,水光月色相涵。后四句,詩人說此圖應該長久傳世,眾人共同保護它;我現在為它題詩,想起過去的交往和情誼,緬懷斯人,真有“物是人非”的感慨,令人不堪承受。
全詩多方面地表現劉玨繪畫藝術的成就,既論其藝術淵源和審美傾向,又描繪《夏云欲雨圖》的畫面景象和抒寫觀畫感慨,詩中流露出石田翁對吳鎮、劉玨繪畫藝術的仰慕、崇敬之情。題詩寫在沈周的晚年,可以說是畫家記述自己藝術道路上深受吳鎮、劉玨熏陶的印記。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說:“石田繪事,中年以子久為宗,晚年醉心于梅道人。”沈周晚年獨重吳鎮,劉玨正是引導他走上這條藝術道路的一位長者和前輩。
上一篇:《題蘭竹石調寄一剪梅》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雙美人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