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唐山水詩鑒賞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是杜甫在大歷二年(767)流寓夔州時所作。通過重九登高所聞所見,抒發詩人暮年百端交集的深沉情感,傳達出李唐王朝時代深秋的脈搏。
夔州在長江之濱。此地多猿,鳴聲凄切。詩之開篇點明時令、環境。詩人登上高處,頓覺天空高遠,秋風勁吹。猿猴哀鳴之聲不斷傳來?!兑硕忌酱ㄓ洝份d:“峽中猿鳴至清,諸山谷傳其響,泠泠不絕,行者歌之曰: ‘巴東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沾衣。’”這第一句的“猿嘯哀”三字,不僅抓住了夔州的環境特征,而且渲染了“哀轉久絕”的氣氛,“哀”字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詩人的目光由上向下,落到水中小洲,渚是“清”的,沙是“白”的; 群鳥在“急”風中飛翔,時時回旋。這是從視覺角度再現秋天凄清的景象。
頷聯以雄渾的筆觸,作全景勾勒。“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甭淙~紛紛而下,無邊無際?!笆捠挕?,寫落葉飄飛的蕭瑟之聲:江水滔滔不已,洶涌奔騰。“滾滾”,寫長江奔流的澎湃之聲。前四句全是寫景,除第二句外,主要是從聽覺意象著筆。高猿哀嘯,落葉蕭蕭,江水滾滾,譜寫了一曲蒼涼悲愴的“秋聲賦”。
前兩聯著力描繪秋景,凄清、蕭索的景象隱含著悲愁的意緒。但并未點明秋令,亦未直寫悲情。頸聯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叭f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字總括前四句景語?!氨鼻榫墶扒铩倍龊蟀肫脑娨??!叭f里”,從空間寫離鄉 “作客”的奔波之苦; “百年” (一生,此指暮年),從時間寫抱病登高之孤。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評此聯說:“萬里,地遼遠也; 悲秋,時慘凄也;作客,羈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齒也; 多病,衰疾也; 臺,高迥處也; 獨登臺,無親朋也?!笨芍^深得杜詩悲秋之意。
末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前句續“常作客”,后句頂“百年多病”。山河破碎,時世艱難,久客異鄉,白發日多。杜甫另有《薄暮》詩云:“舊國見何日,高秋心苦悲。人生不再好,鬢發自成絲?!?可作參照。國難家愁紛至沓來,窮困潦倒心灰意冷,本需借酒澆愁:“寬心應是酒”(杜甫《可惜》),“一酌散千憂”(杜甫《落日》)??墒且虿囡?,萬端愁情無處驅遣。這樣結句貌似微弱,實則“如此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 (胡應麟《詩藪》)。
律詩有分寫情景一法。前人論此法,認為寫情宜纏綿悱惻,寫景宜蘊藉沖和,二者兼而有之,寫來又須分明,方可推為絕唱。杜甫《登高》即是此種絕唱。前半寫景: 首聯以工筆寫出眼前具體景物之形態、聲色,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頷聯從大處落墨渲染蕭瑟秋意,調動想象,引人遐思。四句詩將高臺所見秋景組合成具有立體感的畫面。后半抒情: 頸聯寫飄泊異鄉,病魔纏身,承上啟下; 末聯寫鬢發斑白,因病斷酒,言盡意未窮。寥廓江天、無邊秋色與國難家愁、貧病衰老互相映襯,融為一體,呈現出蒼涼悲壯、沉郁頓挫的藝術風貌。
這首七律八句皆對,流暢自然,一氣呵成,在唐詩和杜集中都是罕見的杰作。胡應麟評此詩曰:“一篇之中,句句成律,一句之中,字宇皆律, 而實一意貫串, 一氣呵成。 驟讀之, 首尾若未嘗有對者, 胸腹若無意于對者;細繹之,則錙銖鈞兩,毫發不爽,而建瓴走坂之勢,如百川東注于尾閭之窟……真曠代之作也。” (《詩藪》內編卷五)如此推重,不無道理。如首聯不僅出之以對起,而且別開生面運用了當句對,即在一句中自成對偶。“風急天高”與“渚清沙白”,上下相對;其中又有當句對,“天”對“風”,“高”對“急”,“沙”對“渚”,“白”對“清”,天造地設,巧妙至極。望中所見,意中所觸,層層清,字字響,堪稱古今七律第一。
上一篇:盧宗回《登長安慈恩寺塔》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王之渙《登鸛雀樓》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