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濟·哨遍》原文賞析
黃葉半林,黃菊半籬,裝點秋如許。莽西風、千里卷平蕪。乍登臨、江山吳楚。問西塞煙波,東山裙屐,幾曾留得南朝住?回首廣陵濤,年年只背、蕪城斜日歸去。帶邗溝、流恨滿江湖。共酤客、愁心亂檣烏。爛錦韶華,海蜃樓臺,畫屏歌舞。呼。痛飲張翰,生前杯酒澆黃土。休落龍山帽,金城楊柳誰賦?待飄泊蘭成,家山重到,也難寫出關河暮。天際雁行斜,知他暝宿,荒蘆叢荻何處?漸鳴榔、聲斷野煙鋪。剩一點、漁燈伴星孤。月初弦,輕云低護。柴門歸便深掩,無賴是庭梧。蕭蕭只管、打窗縈砌,不管離人離緒。閑床倦枕漫支吾。怕重陽、滿城風雨。
這是一首寫秋色、賦秋聲、懷古傷今、淋漓酣暢的抒情詞。所涉之地,東西括長江中下游幾千里;所及之史,上下含兩晉南北朝數百年。視野廣闊,堪稱全景式圖畫;感慨遙深,儼然多聲部樂曲。
上片先用“黃葉半林,黃菊半籬”點出秋色。“莽西風、千里卷平蕪”句把讀者的視線引得更遠了些:秋風勁吹.秋草變衰,簡直可以“望盡天涯路”(宋晏殊《蝶戀花》)了。但旋即把觀察點集中在“江山吳楚”。“西塞煙波”,說的是東吳的軍事。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縣東,是三國吳境內的國防要塞。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東山裙屐”,說的是東晉的政治。東山在今浙江上虞縣西南,名臣謝安嘗蓄妓隱居于此,故以“東山裙屐”泛指東晉的“風流人物”。總之,不管地形多險,人物多盛,都不曾“留得南朝住”。這是值得后人深刻反思的。以上由“問”字領起的三句,是表否定的質問,無須作答,故下文三韻一長段轉以揚子江潮的永恒反襯六朝歷史的短暫。“帶邗溝流恨”、“共酤客(即估客、商人)亂愁”者,皆廣陵(今江蘇揚州)濤也。它“年年只背、蕪城斜日歸去”,似乎也在為歷史的興亡嗚咽。此處江濤,顯然是詞人感傷情緒的外化。細味之,亦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意,然變明喻為暗喻,又牽入蕪城斜日、酤客邗溝,加倍渲染,自覺精彩紛呈。歇拍處又使無垂不縮之筆,提回南朝:“爛錦韶華,海蜃樓臺,畫屏歌舞。”謂六代豪華,金迷紙醉,不過象海市蜃樓,頃刻顯現,而如今都已不堪回首了。
換頭的“呼”是入韻的一字句。就文法而言,它只與“痛飲”二句相關聯,但因“呼”張翰,又帶出了其他幾個歷史人物:孟嘉、桓溫、庾信。他們都跟“吳楚”、“南朝”有關,因此被一一招來,充當寄托詞人感慨的角色。張翰是西晉時吳地人,他“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或渭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世說新語·任誕》)“痛飲”謂此。“龍山落帽”是晉孟嘉的故事。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載,嘉任桓溫參軍時,九月九日,溫游龍山(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參寮畢集,佐吏并著戎服。風吹嘉帽墜落。溫戒左右勿言,以觀其舉止。嘉初不覺,良久如廁,溫命取還之,復命孫盛作文嘲之。成,著嘉坐。嘉還即答,四座嗟嘆。“金城楊柳”則事屬晉桓溫。《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蘭成”是庾信的小字。信初仕南朝梁,因奉使西魏,被留不得歸。后又仕北周。雖居高位,仍常念南朝,晚年曾作《哀江南賦》,有“日暮途遠,人間何世”之語。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一云:“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以上一口氣連使四事,前兩韻大意是說要喚起那嗜酒的張翰,象他那樣乘自己還活著,喝它個夠,且以酒澆地,預先祭奠自己;不要象孟嘉那樣為人屬吏,因龍山落帽而遭上官謔弄,也不要象桓溫那樣多愁善感,見楊柳合抱而自嗟衰老。后一韻是對上文的闡釋,所以持此人生態度者,實為“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倘若庾信復生,重到江南,恐怕他也難以寫出眼下這關河日暮的蕭瑟景象!下文緊接著便寫“關河”之“暮”:先寫天邊雁行,不知它們今夜留宿在哪一處荒涼的蘆灘?再寫野煙籠罩下的村集,漁人歸去,鳴榔聲杳,只剩遠處一點漁火,伴著天上的孤星。再寫新月一鉤,低低隱沒在薄云間,自己歸來,隨即就掩上了柴門,準備登床安息;討厭的是院中梧桐樹葉在風中颯颯作響,那聲音敲打著窗戶,縈繞在臺階畔,硬是不管離人離緒正苦;待要早入夢鄉,以對付那漫長的秋夜,只怕重陽滿城風雨,攪得人難以成眠呢。及至篇終,我們方才知道,盡管詞人故作曠達,其實他并學不了張翰——他的憂患意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驅遣開去的。
周濟少有遠志,工騎射擊刺,通兵法,習經世之學。既蘊蓄不得展,乃翻然悔改,閉戶讀書。此詞編在其《味雋齋詞》之末,當是晚年所作。自乾隆至道光年間,清王朝由盛入衰,江河日下,就在詞人去世的第二年,便爆發了鴉片戰爭。因此,本篇滿紙秋色、秋聲、秋氣,極富于象征意義,正是詞人憂國情懷的反映。但不落言詮,不露痕跡,達到了詞人所自標榜的“有寄托入,無寄托出”的高境。風格沉郁悲涼,允推《味雋齋詞》中的藝術杰構。
上一篇:《夏完淳·卜算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董以寧·哨遍》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