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卜算子》原文賞析
斷腸
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
夏完淳寫過不少描摹閨情的詞,有曲折反映他在流離轉徙、新婚久別當中思家懷人之情的,也有采取“香草美人”的遺意以寄托他的憂時愛國之情的。這首屬于前者。它在構思、手法、形象、意境等方面均具有強烈的個性特色,堪稱抒情杰作。
起句“秋色到空閨,夜掃梧桐葉”,筆墨凝練,而富于含蘊。在寫景當中,點明節令、時間、場所、人物身份和作品基調。“空閨”表明主人公是一位思念遠行夫婿的少婦。“梧桐”象征離情愁緒。秋色暗淡,空閨寂寞,秋風蕭瑟,梧桐葉落,構成一種悲涼凄楚的氛圍,一種使人黯然神傷的色調。
“同心結”系用兩條錦帶綰成菱形的連環回文結,它由來久遠。南朝梁武帝蕭衍《有所思》云:“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隋唐以來,同心結成為從宮廷到民間普遍流行的飾物,廣泛應用于腰帶飾、裙帶飾、髻帶飾、佩飾、帷飾以及織錦圖案等等,不但作為“永結同心”的象征用于男女定情之際或結婚儀式當中,而且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裝飾物和送行贈別的紀念品。
“相思結”,最早見于大約東漢晚期的《古詩十九首》“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明楊慎《升庵詩話》釋“長相思”句云:“以絲縷絡綿文互網之,使不斷,長相思之義也。”釋“結不解”句云:“以針縷交鎖連結,混合其縫,如古人結綢繆同心制,取結不解之義也。”喻男女相思之相思結,當本于古詩所述之“結不解”,其形制頗似同心結。
“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既然同心結和相思結形制相似,這位對景懷人的少婦,在幽思綿邈、心緒迷惘當中,結彼而得此,就毫不足怪了。人們從中窺見,這位少婦原指望和夫婿同心相守,然事與愿違,形影分飛,落入相思而不相見的境地。
夏完淳《卜算子》(秋色到空閨)詞意
下片仍從景物著筆。“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字里行間含蘊著陰冷、幽峭甚至使人震顫的氣氛,明寫夜景,暗寫人物的神態和舉止。細加玩味,人們不難想見,一位憂傷迷惘的少婦,憑欄而立,默默無言,涼風過處,驀然回首,瞥見燈光明滅,不覺一怔。這燈光明滅,究竟是她此時此際眼中所見,還是她如癡如迷當中所形成的幻影幻覺,人們毋須分辨。在這里,主觀和客觀,形象和景物,已經融為一體,渾然莫辨了。
接著似乎捎帶一筆,寫下“立盡黃昏淚幾行”一語,既是插寫和特寫,仿佛暗夜中的閃電照出詞的主人佇立垂淚的身影;又是概括和總結,猶如電影中的長時間跟蹤鏡頭,顯示她從黃昏至深夜,一直在那里悄然佇立。這一筆,其實是慘淡經營的一筆,畫龍點睛的一筆。她的悲愴郁結之情,得此一筆,淋漓盡致了。作者所著意點染的是人物的幽思難吐的宛轉風情和凄側迷惘的精神面貌。她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贏得后世讀者的頻頻頷首。比起那些以刻畫姿容、刺激感官為能事的艷情之作,豈止上下床之別!
好詩好詞,有賴于好的結句,絕句、小令尤其如此。作者在勾畫人物身影之后,寫下開闊、概括而又富于象征意義的結句——“一片鴉啼月”,可謂恰到好處。它融情于景,富于含蓄之美,予人以想象、回味的余地。
這首詞以“斷腸”為題,“斷腸”謂悲傷之甚或思念之深。詞的氣氛和色調,情節和語言,形象和意境,直接、間接、多方面地表明,女主人公的離愁別恨非常深刻;她和夫婿的分別不似尋常的小別、暫別,隱隱露出一種相思莫解、聚會難期的情緒,甚至帶有一些長別、訣絕的意味。
這些,結合夏完淳其人其事,可以得到完滿而恰切的解釋。他和妻子錢秦篆是在江南人民舉義抗清之初匆忙完婚的。從這時到他被捕將近兩整年,其中大部分時間,他從軍或飄泊在外。他離家遠行是為了抗清復國大業,自然不同于尋常的離別。不論隨軍轉戰或奔走四方,都難于確定歸期,何況還要提防清政權的鷹犬和網羅,不能隨意行動。他預見隨時隨地可能遭遇的風險,對于死生之際,他已經過深思熟慮而有成竹在胸了。這就是這首詞寫得如此悲愴、凄楚的根本原因所在。
詞中女主人公對夫婿的深情倦倦,實際上表現了夏完淳對其妻錢秦篆的一往情深。著意描摹這位少婦的深閨腸斷、幽情莫訴,正透露出夏完淳的骨肉牽腸、幽思不已。夏完淳的《寄內》、《遺夫人書》等詩文,都是極好的印證。
如同陳子龍的詩作剛健蒼勁,詞作則風流婉麗,因而被譽為“廣平鐵石,賦心偏愛梅花”(沈雄《古今詞話》)一樣,對于視死如歸的英雄、烈士夏完淳,具兒女柔情的一面,人們毋須驚詫;對于以“英雄生死路,卻是壯游時”,“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著”這樣的驚天動地之音著稱的愛國詩人夏完淳,也寫過“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立盡黃昏淚幾行,一片鴉啼月”這樣的悱惻斷腸之詞,也完全用不著大驚小怪。英雄氣與兒女情,原不是互相排斥,而恰恰是相生相成,相得益彰的。
上一篇:《陶宗儀·南浦》原文賞析
下一篇:《周濟·哨遍》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