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克己十首·鷓鴣天》原文賞析
九日寄彥衡濟之,兼簡仲堅景純二弟
點檢笙歌上小樓,西風簾幕卷清秋。綠醅輕泛紅萸好,黃菊羞簪白發(fā)稠。
今古恨,去悠悠,無情汾水自西流。澹煙衰草斜陽外,并作登臨一段愁
段克己由金入元,隱遁不仕,頗懷故國淪亡、身世不偶之感。這首九日登高所作的《鷓鴣天》詞,其中就隱寓著這樣的感慨。
詞分上下兩片,俱寫九日登高所見所感,但在寫法上有遠近虛實之別。上片起句“點檢笙歌上小樓”,是交代重陽佳節(jié)這天準備了吹彈歌舞,登上小樓。點檢,收拾打點之意。“西風簾幕卷清秋”一句,是寫既登小樓之后,卷起了簾幕,以便于目覽。“清秋”“西風”,點明季節(jié)特點。下面“綠醅”“黃菊”兩句,再進而寫飲酒賞菊。綠醅即酒,紅萸指茱萸,古時有重九佩茱萸登高飲菊花酒以避災去邪之說。這兩句詞前句寫得較輕松快意,后句則微露出衰颯沉重之感。遍地黃花,一片秋色,這是能夠使人神爽氣清、意興豪宕的季節(jié)。唐代劉禹錫《秋詞》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橫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而段克己此時不僅已是繁霜滿頭,且深懷易代之苦不能自已,“羞簪”一詞,筆意有取于蘇軾《答陳述古》 “城西亦有紅千葉,人老簪花卻自羞”及張耒《風流子》 “奈愁入庾腸,老侵潘鬢,謾簪黃菊,花也應羞”之句。此處點明自己年歲老大,羞簪黃花,而將關于現(xiàn)實的深層感慨隱于言外,留待下片再作訴說。
下片,作者的視野變得遼遠開闊,感慨亦自深沉。“今古恨,去悠悠,無情汾水自西流”,表面上是說歷史象汾水一般,滾滾而去,其間的興亡盛衰,都是無可挽回了。而我們聯(lián)系作者留戀金代、入元不仕,痛感“繁華夢斷”的一貫思想感情,可以說,這“今古恨”并非泛泛的歷史感慨,而是作者的易代之恨、遺民之苦。這里,水的無情,歷史的無情,更反襯出作者的有情。最后,作者更向遠望,目極天涯,景色凄迷,“澹煙衰草斜陽外,并作登臨一段愁”,這里,日已西斜,煙澹,草衰,且又那般遙遠,是在斜陽之外,沒有其他的任何秋景有如此衰颯,它深深地牽動了作者的悲感愁緒。宋代范仲淹曾經(jīng)寫過這樣的詞句: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蘇幕遮》),辛棄疾曾寫過這樣的詞句:“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摸魚兒》)。前者,是寫一己的“去國之情” (張惠言《詞選》評語),后者,是寫民族的淪亡之感。而此處段詞的結句,是身世之感與家國之恨兩者兼而有之的。但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無人會,登臨意”,作者把這一切托山水草木以發(fā)之,意在筆先,神余言外,仔細體味,自覺哀怨無端。
詞上下片由近而遠,由實而虛,感情漸轉漸深。作者在上下片中按時間發(fā)展的順序,從登樓、卷簾、飲酒、賞菊寫到遠望汾水,極目天外,依次寫來,井然有序。上片重在敘述,實寫多;下片轉過來偏于抒情,由實返虛,而境界始大,感慨遂深。故雖短章小詞,亦足使人掩卷而嘆,言外之意良多。
上一篇:《張綎·過龍江關》原文賞析
下一篇:《段克己十首·鷓鴣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