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龍洞風景區
位于湖北省利川市近郊,西起城區太平塘,東至團堡雪照河,總面積60平方公里。是以宏偉、壯觀、奇特的洞穴系統景觀為主體,水洞和旱洞結合,地面與洞內相結合呈多層次的游覽空間,山水洞林融為一體。該風景區分為巖洞灣、臥龍吞江、龍門、白洞、碧水戀川五大景區。騰龍洞地處風景區中段,離城區6公里,洞口高74米,寬64米,已探明洞穴長度52.8公里,其中水洞伏流16.8公里,洞穴總面積156平方公里。主洞平坦,寬可容15輛卡車并駕齊驅,平均高度60米,洞中有山,山中有洞,主洞支洞相通,旱洞水水洞相連,洞內空氣流通,終年恒溫12℃~18℃。主要景觀有:“白玉石林”、“千佛殿”、“龍宮”、“珍珠碧毯”、“花泉水”等。距騰龍洞75米處的落水洞,清江自地面蜿蜒而來,至此跌落形成“臥龍吞江”瀑布,潛入地下成為伏流,洞內可泛舟游覽,主要景觀有:天星柱、深潭映月、龜板巖、四十八道望江門。騰龍洞風景區北依長江三峽,南連張家界,西距四川萬縣港127公里,奉節150公里,東距州府恩施市100公里,經中科院地質研究所和比利時洞穴專家聯合考察論證:騰龍洞屬中國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級溶洞之一。1989年,被湖北省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現代散文〕 騰龍洞,位于利川市東北方向5公里處,能與號稱世界之最的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卡爾斯巴德大洞一比高下,我早就想去看看了。
那天,一大早,我們便帶著手電筒、干糧,從市府騎上自行車出發,約半個時辰,就聽見“轟轟”的水聲。再一轉彎,兩個并列的巨洞呈現于我們的眼前,仿古的涼亭亭亭玉立,雪白的欄桿錯落有致,蜿蜒的石級猶如一條銀蛇盤臥在水洞兩側,跟以前相比,騰龍洞已成一個“待嫁的新娘”了。
騰龍洞第一奇觀是“臥龍吞江”。清江浩浩蕩蕩一路東行,到了這里一下消失得無蹤無影。原來,它被橫臥在這里的一條“巨龍”吞食了。我們沿著石梯來到“龍口”的“舌部”,只見江水通龍的“下門牙”,形成落差有十來米的一幅瀑簾,洶涌下沖,勢不可擋,“龍口”的底部水花四濺,云騰霧繞,真有如臨仙境的感覺。
隨后,我們穿過僅半人高的隧洞來到對岸,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高達50余米的巨洞——干洞。傳說,這個干洞是一條居住于此的龍,騰空而起時留下的。“騰龍洞”也因此得名。你瞧,洞口朝天敞著,“龍”騰空時奮力掙出,被堅硬的石壁掛掉的“鱗”還依然懸在那里;它用力踏出的“腳印”,還留著一汪清亮亮的水,如一面放在地上的鏡子,形態逼真,我真懷疑,這世上是不是真的沒有龍了?
沿著能并行兩輛卡車的通道往里走,見游人們和工作人員一道自覺保護洞內景點,使我想起民國時期的一件事:一位利川縣府的官員來此考察后,向省府寫了一份《呈報天然防空住地及建筑事項請示》。那山河破碎年月,人們不能保護、建設這世上罕見的旅游勝地,只能用它來躲避外侮,免遭殺身之災……
一路上,我們看到了“透明魚”、“千丘田”,經過神秘的“妖霧山”、“花果山”、“水簾洞”進入“金色的迷宮”。迷宮的確是金色的,用手電筒一照,那黃泥色的鐘乳石便閃閃發光。迷宮里令人眼花繚亂,不一會兒,我們便“各奔東西”了,彼此聽得見喊聲,可就是走不到一塊。幸虧熱情的導游一個個地將我們“牽”到了一堆。
(游榮卿)
〔民間文學〕 遠古,沒有天地日月,到處灰蒙蒙。混沌中,清和濁分別化成陽龍和陰龍,它們經過八千八百八十八回飛雪和八千八百八十八回落雨,陽龍造好了天,陰龍造好了地。不料,陽龍把天造小了,陰龍把地造大了,天地不搭配。陰龍看見地還有部分露在天外,急得無法,倒在地上橫扳直彈,頭和身子把地扳得凹下去了,尾巴把地彈得凸起來了,地上有無數的凸凸凹凹。地面小了許多,天與地大小相合了。那些凸起來的就是高山,凹下去的就是深谷,凸凹間的條條裂縫就是河流。
有了天地之后,陽龍管天,陰龍管地。陽龍常在天上飛來飛去,成“天龍行空”。陰龍常在地獄里鉆來鉆去,就鉆出了一些地下洞穴來,成了“地脈龍神”。后來陰陽二龍為了不讓天塌地陷,便決定:每過五百回飛雪和五百回落雨,會面一次,共同修補天地。陽龍在天上游蕩常用雙眼觀看地上陰龍的活動,睜得又大又圓的那只眼睛就是太陽,睜得半圓的那只眼睛就是月亮。陰龍在地獄里游動,常累得喘不過氣來,有時把頭伸出地面,吐出幾口大氣,成了山上和河里的霧,它脫落在地上的龍須化成了草木,鱗甲化成了田園。
不知陽龍和陰龍會面過多少次,修補過多少次天和地,后來陰龍生下兩個子龍,一個人頭龍身,一個是龍頭人身,它們不斷生子,子又生孫,慢慢地變成人形。陰龍生怕陽龍在天上呼風布雨,危害它的子孫,搖身一變,就化為“風龍”、“臥龍”和“騰龍”,以天、地、水控制陽龍的的粗暴,以文明去示范和保護它們已逐漸變成人形的子孫……
這騰龍洞就是陰龍搖身的造化之地。
(曾國操 整理)
上一篇:描寫《聯璧臺》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舒潭印月》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