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杭世駿·晚秋游蓮居、報國兩招提》原文賞析
秋深淡疑夕,幽興任所選。野色跡鳥飛,翠影逐人轉。緣溪徑石橋,散策入僧院。出林清磬圓,到水涼云變。洗缽魚不驚,坐樹葉屢顛。不辭竹風吹,時得花雨濺。了知佛香清,矧戀鄉土善。視蔭惜遍歸,境過意頻眷。
一個晚秋的日子,詩人步出杭州市東的慶春門,選游了蓮居寺和報國寺。詩題是“招提”,系梵語,即寺院。此詩描寫了兩寺的幽秀景色,表現出一種寧靜、淡泊、閑適的情致。
首四句寫出游的天氣、興致和大自然的景色。時間是深秋,日色冷淡,雖是白晝,卻令人有日暮天晚之感。詩人忽發郊游的 “幽興”,信步城東,選擇了去蓮居、報國兩寺游覽。杭州乃天下名勝,也是詩人的故鄉,姑不說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西湖,也不說靈隱、岳廟,就是虎跑、錢塘,亦是奇趣無窮,令人繾綣留連。可詩人卻選游了蓮居、報國兩寺,足見它們是極富魅力的。詩人出得城來,但見天高野闊,鳥在長空中隨秋色而飛,人逐青山綠水而游,大自然的美景,實在令人心曠神怡?!耙吧E鳥飛,翠影逐人轉”是兩個特殊的句法結構,實即現代漢語的 “鳥跡 ( ‘跡’作動詞,有 ‘跟蹤’ 之意)野色飛,人逐翠影轉”,這里的 “人”,指詩人自己,但也包括所有郊游之人。接下來八句寫出游的行蹤、所見和興致。詩人拄杖沿溪經過一座石橋,于是到了蓮居、報國兩寺。詩中的 “緣溪”,即 “沿溪”; “散策”,策,手杖,散策,拄著手杖。雖然詩人年事已高,但游興頗濃。他穿竹林,遙聽古剎傳來的僧人念經擊磬聲,覺得既清妙又圓潤;他逐清溪,俯看明靜的溪水中映照出的朵朵流云,似乎感到云都變涼了。詩人徜徉清流,看到寺僧在溪邊洗滌盂缽,水中游鱗往來翕忽,在爭逐缽中殘羹剩肴,全然不為人所驚恐;詩人憩息樹下,秋風吹落黃葉,樹枝頻頻顫抖;風從茂林修竹吹來,花從老樹枯藤飄灑,時不時地落下一陣“花雨”。此情此景,真是妙趣無窮,盡管秋風生涼,但詩人卻留連忘返,“不辭竹風吹”,正表明詩人醉心山水,愛好自然的幽趣。以上八句,寫秋景秋色如畫。風云、竹、樹、溪、橋、寺、林,僧磬、魚、水,一一爭赴作者筆端,人在畫圖中,佳矣!美矣!好山好水看不夠。詩的最后四句,是對這次出游的眷戀?!傲酥鹣闱濉保傲酥笔敲靼字?,“佛香”指佛寺寶剎。這句說通過此次郊游,詩人明白地知道了佛寺的清靜?!帮驊汆l土善”,“矧”,況且,表遞進的關聯詞,鄉土,故鄉,此指杭州,同時也暗指佛國,與“佛香”對舉成文。古人以為,人死成佛,歸宿于西方極樂之鄉,故稱西方為自己的出生之地。這句說,佛寺乃清靜無為之所,更何況它又是人們愛戀的鄉土。這兩句實為全詩的總結,杭城的秋景,詩人的幽趣,俱一并在此結穴。最后兩句是寫詩人對這次出游的留戀之情:詩人久坐樹下,時間在慢慢地流逝,樹陰變暗,天色已晚,出游之人也該回家了。這時,一種游興未盡,但又不得不立即回家的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只好重扶策杖,極不情愿地循來路步入歸途,一路上他頻頻回首所過之境,無一不使他產生一種深深的眷戀。全詩也就在一片纏綿悱惻的意境中結束,給讀者留下無限幽思,無限遐想。
上一篇:古詩《馬中錫·晚渡咸陽》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沈德潛·有感》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