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彧·浣溪沙》原文賞析
方丈堆空瞰碧潭。潭光山影靜相涵。開軒千里供晴嵐。流水桃花疑物外,小橋煙柳似江南。挽將風月入醺酣。
這首寫景小詞,見于晉祠石刻。晉祠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懸甕山下,為紀念春秋晉開國君主唐叔虞而建。唐高祖起兵時曾在此祈禱。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為記此事,親撰銘文并書寫,立碑于此。這便是著名的“晉祠銘”。晉祠一帶為晉水發源地,風景優美,古跡名勝甚多,為游覽勝地。作者任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因視察水利來此,時在至元十八年(1281)。這一年,作者曾于三月和九月兩次來祠,他深愛晉祠勝景,留連忘返,詩興大發,作詩五首,填詞四闋。這些詩詞,地方官吏刻石為記,稱“元姜太史晉祠詩詞碑”,碑文收入《金石萃編補正》卷三。本書入選的是兩首《浣溪沙》中的第一首。
關于《浣溪沙》詞調,近人陳匪石說:“此種小令,從唐樂府之七言絕句脫胎而來。全以比興出之,言景不言情,而情之所寄于言外得之,上也。”(《宋詞舉》)姜彧這首小令正是“言景不言情”的上乘之作。通篇只寫眼前景物,寄寓之意見于言外。起句點明詞人所取的視點。方丈,指禪房。它構筑在凌空的峰巔,從這里俯視晉祠周圍的景色,收入眼簾的首先是碧綠的深潭。潭水明潔如鏡,把身邊的峰巒映入水底。山與水相互包容,依存而濟美,掩映而增輝,更加安詳靜謐,光影溶溶,構成一片十分宜人的景致。“開軒”句,寫詞人為飽覽晉祠風光,推開軒窗,極目遠眺,只見千里晴空之下,起伏的山巒繚繞著翠藍色的薄霧,在陽光照耀下,分外壯麗,令人胸襟開闊。句中用一“供”字,是由衷贊揚大自然對人們的無私奉獻,同時也寫出了詞人的情感波瀾。
下片前兩句依律對仗,工整熨貼,不見雕琢痕跡。這兩句描寫晉祠的外部景物,雖然不離山水,但卻是從另一角度概括了晉祠景物的特色。情感趨于細微,詞意趨于深化。李白《山中問答》絕句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流水桃花”句,便是化用李白詩意。同時又暗含陶潛《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境界。作者在另一首《浣溪沙》中,就有“只疑誤入武陵溪”的句子,可以互證。這句是說,飄浮在溪流上的花瓣,好象是來自世外桃源。一“疑”字,刻畫出觀賞者的迷離心態,富于理致。“小橋”句,形容兩岸楊柳裊娜多姿,溪間小橋橫臥,幽靜清雅,有似北國江南,令人陶醉。結句收束全詞,同時表述詞人的旨趣。蘇軾《前赤壁賦》中說:“惟山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作者此結與蘇賦大意相近,贊嘆大自然的無盡寶藏,恰與上片“供晴嵐”的描寫情思相貫通,抒寫相照應。“入醺酣”三字,也略同于《前赤壁賦》中“洗盞更酌”,盡情酣飲的文意,同時也暗示一種羨慕閑逸、沉醉無邊風月的情懷。“挽將”二字,由外景引入內心,顯見江湖之思。這時作者已年逾花甲,觸景生情,產生宦游倦怠的感觸是十分自然的,在作者同時寫的詩歌中,即有“老去宦情如嚼蠟,買舡閑釣晉溪云”的句子,可作為這首詞結句的注腳。
上一篇:《鄭文焯·浣溪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趙孟頫·浣溪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