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①》唐詩賞析,《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與注釋
李 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②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③
【注釋】 ①受降城:貞觀二十年,唐太宗于靈州受突厥一部之降,故靈州也稱受降城。②回樂烽:回樂縣附近的烽火臺,回樂在靈武西南。③蘆管:即胡笳,一種以蘆葉為管的樂器。《太平御覽》卷五百八十一引 《晉先蠶儀注》: “笳者,胡人卷蘆葉吹之以作樂也,故謂胡笳。”
【鑒賞】 受降城在初唐時有十分顯赫的經歷,可時至中唐,國力衰微,邊亂長期不息,它就不再有振奮人心的感召力,長期戍守在這里的將士也不再有初、盛唐時的自信,相反,厭戰情緒籠罩著他們。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作者帶著沉重的心情,在深秋的一個月夜,登樓遠眺,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詩。
一二句: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寫詩人登樓時所見的月下景色。月光照著受降城高矗的烽火臺,連同它腳下的茫茫大漠。這月光有如霜一般的清冷,給漫無邊際的沙地也染上一層清冷的色彩。在這靜默得讓人窒息的夜里,詩人感到了傷感。因為邊地將士久戍不得歸,整日不是城外廝殺,便只有獨對這清冷與孤寂。將軍馬上、征夫樓頭,為這清冷、孤寂所感,他們的內心有著怎樣的痛苦與不堪,是有邊地生活經歷的詩人可以想見的。
三四句: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緊承前兩句,寫在一片岑寂中,不知從何處傳來一聲蘆管的吹奏聲,這隨風而至、時斷時續的樂音,竟然吹動了所有人的思鄉之情。“一夜征人盡望鄉” 一句,包含了凝重、深長的意味,“盡” 字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愁。如果不是征人的思鄉之心急切,如果不是征人徹夜難眠,這樂音怎能擾動他們鏖戰后的沉酣呢?
從全詩來看,前兩句寫景,第三句寫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情。前三句都是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鋪墊。全詩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將詩情、畫意和音樂美熔于一爐,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簡潔空靈,而又具有含蘊不盡的特點。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上一篇:《戎昱·詠史》唐詩賞析,《詠史》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李白·夜泊牛渚懷古》唐詩賞析,《夜泊牛渚懷古》原文與注釋